说说坑洞_10000字
文章摘要:高三作文10000字:怎么写好说说坑洞10000字作文?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以下是赵国琳写的《说说坑洞》范文;
- 作者:赵国琳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10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126段叙写
- 更新:2021年07月29日 13时29分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
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
只因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
只因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
只因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
只因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
只因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
只因 一年前我看过阿斯玛《内在的探索》中的一小章,讲的是情感中的坑洞理论。那时觉得奇异,只见阿斯玛不急不缓,把各种情绪剖瓜切菜一般顺顺理开,赋予本体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看着,好像就是懂了,回过头再想,却雾蒙蒙闯不开她的话,一团怅惘软塌塌地搭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一本《懂得爱》,看着看着,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很久,才忆起曾在坑洞理论中看到过相契合的说法。已不再是一年前的自己,有理解能力的加深,亦有时光和情感的逐渐积淀,读这本书时,竟像是化在心肠里,润物细无声般的顿悟与惊觉。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终归需要对情感的灵性才能够慢慢滋品。朋友说他读完这本书以后强烈地想寻得一个可以与他在关系花园中亲密相处的人,我却恰好相反,愈加懒慢地不愿与情感弄斧耍戗。心里清楚了然,能够与我共同走入花园深处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我可以允许别人与我在花园周围兜兜转转,散步调笑,却终究不愿携他深入。似乎愈长大,愈不愿与他人共同经受爱的试炼和鞭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意味着互相认知,认知他人尚且不算难事,认知自我却总会把人逼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像是牡蛎要对付卡在身体里的那块石头,需要不断地分泌痛苦的汁液,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修复和完善自身,从肉体和心灵的不同角度感知自我残破的存在,才能够呲呲磨磨地修缮出一点完整。
然而,完整又是真的存在吗?如果说感情是一种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在得到过后势必转化为控制。控制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不顾虑他人的承接能力,还一味将此冠以爱的名义继续迫害。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恋人之间的占有欲,也表现在父母对其子女强硬灌输的未来。于是,在“坑洞理论”中,阿斯玛做了这样的解释:
“坑洞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当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与“坑洞理论”相似,《懂得爱》在内容中引了一首Walter Tubbs的《超过佩尔斯》。(20世纪60年代,佩尔斯(Fritz perls)写过一句名诗:“我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你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为我的期望而活。”):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就在危险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丧失自我。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
是要证明你是独特的人,
也被你证明。
我们能成为全然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