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10000字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 > 10000字作文 > 正文

秋扇_10000字

文章摘要:高中作文10000字:怎么写好秋扇10000字作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以下是蔡曼莉写的《秋扇》范文;

  • 作者:蔡曼莉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10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106段叙写
  • 更新:2021年02月20日 10时27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喜欢上纳兰,其实正是从这首词的第一句开始的。那时总是很迷恋“秋扇”这个意象,总认为一个风流公子能写出如此幽怨之情,较常人更加难得。殊不知,纳兰这句绝妙好词的背后,却是班婕妤《怨歌行》的血泪: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常言道“秋扇见捐”,往往用以形容弃妇怨女们,因而秋扇和清秋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悲情的代名词,然而我却从其中觅出了其善性。人言秋扇有七缕红丝,因而在此奉上个人细解。

捋过第一缕红丝。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既是言秋,便不免要提到纳兰容若,尽管他是本文所论诸人中出现最晚的,却不乏代表性。纵观其作品,无处不是笼罩着同一种心境:“愁”。所谓愁,无非秋心是也,而他悲叹最多的也莫过于悲秋。他吟“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亡妻之痛,初秋之寂,便足以令他嗟叹不已;他作“残更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把扇独酌,天涯情牵;他怨“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对青史家国的哀怨,竟可如此巧妙地插入到秋的大氛围之中。于是他留下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姿势:手持秋扇,酣饮秋酒,独立秋风,行吟秋诗。他怨秋天吹落无限生机,却不得不借助于秋的话题驰骋文思。他延续了前人之悲秋,虽创造了秋扇更深层的含义,赋予了秋更丰富的情感,却终究未能跳出这个一声秋,一点愁的套子。他一味地哀婉颓败下去,却激发了后人华而无实、奢而无情的创作灵感。这也是词人的悲哀。

指尖滑过第二缕红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的车轮重回西汉,一曲《汉宫秋月》响彻云霄,让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叹为观止。昭君一声幽怨,惊落掖庭风雨。寒宫夜静百花残,秋阶转凉,清寒的琵琶声掩盖不了你闲扑流萤的惆怅。烛光摇曳你因憔悴而更加楚楚动人的脸庞,一时欢娱的秋扇摇动之后便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永巷的孤单。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更因天有不测风云,当你初与元帝相识相知,美好青春正要绚烂绽放之时,毛延寿的告密却无情地将你推向荒原大漠。你悲伤过,最终却又释然了。曾与天子并肩私语,醉卧天阶怅惘繁星。这些,都是那个秋天最美的怀想。

挑起第三缕秋扇的情丝细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盛唐文风较他朝不同。就算是这类衰败的诗句,照样要比寻常的小家情调雍容开阔许多。此时,就算是秋扇,意境同样也会转变许多。中华鼎盛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因而人人竞相追逐此彰显身份之物——折扇。纵使放在秋天成为秋扇,却依旧灭不掉他们的豪情。李白他们几个自是不必说,平日里诗酒花必不离身。可偏巧老杜也有这样的心思。设想一下,诗人一袭敝衣,却依旧倚扇高歌。虽有忧国忧民之心,虽面对着满目萧然之景,别朝之人顶多只能发出落木萧萧之感,却全然比不上盛唐之广袤情思,发不出滚滚长江之感慨来。同是把扇吟秋,其情感却可有如此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盛唐一斑。

我又怜惜地挽起第四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向来多情,这也是诗人柔弱所在。然而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笔触却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那万众皆悲的秋,千人尽怨的扇。摩诘此时便已将怨叹之扇化为山居的伴侣,成为闲居的象征。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旷达,更不必言他对待秋的态度。他并没有家国之念,也无儿女之情,在他眼中,秋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有美丽的一面,同春一样清新可人。他深明秋的妙处,从而再无得失之心。这便是世外之人的清朗,虽有旁人认为他们总无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不逐世俗,眼中有的,恰是世人最易忽略的美好之处。

第五缕上镌刻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却是一种更加出神入化的境界。刘禹锡虽成就不如李杜元白,他的这句诗却的确给了我莫大的触动。虽不过是一句极平常的摹景之语,却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前人之框架。梦得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开诗人喜秋之先河,其情感及表现艺术不可不谓精致至极。然而在我看来,却不及湖光秋月一句来得清新自然。中国传统书画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清丽的传统意象,素雅扇面,淡墨山水,天高气爽,明月映洞庭,诗心泛微澜。秋日妩媚动人的一面,此一句便可尽情概括。说来也挺疑

查看:33872   时间:2021-2-20 10:27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
https://m.98zw.com/10000zizuowen/933650.html

作者:高中高三学生(5)班 蔡曼莉

相关10000字作文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