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_10000字
文章摘要:高三作文10000字:怎么写好美丽新世界10000字作文?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研究所里空荡荡的,也许,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告别吧。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以下是袁铁颖写的《美丽新世界》范文;
- 作者:袁铁颖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10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127段叙写
- 更新:2022年12月09日 18时00分
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
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是春。一个美丽的季节。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是春。一个美丽的季节。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是春。一个美丽的季节。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就要离开了。透明的穹顶外事火辣辣的太阳,里面倒是始终温和如春。
说到春,Spring,教科书上早就删去了这个概念,以免孩子们无穷无尽地问:“什么是春?”
什么是春?
我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那一篇《春》,很久以前的古董了,早就忘了具体的内容,可是印象中还有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是春风骀荡时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清脆,是初见柳树新芽的欢喜,是暖意融融时俯身见滚滚流水的畅快。
而不是日复一日研究所里恒久的温度,不是被烈日晒到干裂的河床,不是大雨倾盆洪水成灾,亦非寒风凛冽冰凉彻骨。
如果现在还用“季节”这个名词,那么也就只有冬夏。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飒爽,那三月天那五月花,统统被一视同仁,什么春什么秋俱成高挂烈日刺骨寒风。
没有诗。或者说,没有您年轻时轻吟出的优美诗篇。
妈妈,我还记得家乡。我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记得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茶园,飘香的桂花,环城的清河;记得儿时在河边数一路的柳、满树的花;记得站在山顶时满眼绿色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蔚蓝天空和夜幕下满天星辰。
很多时候和同事谈起过去,他们多在城里长大,碧水蓝天本就不多见。我们一起唏嘘赞叹,沉浸在想象和回忆中,然后休息结束,继续投身研究。
没有人去问以后,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以后,在这气候极端异常的当今,一个孤孤单单的山区小镇,又有什么以后。
妈妈,直到我考上大学,直到我进入国家研究所,直到我最后出国,我都没有再回去,再回去看哪怕一眼,看一眼我从小到大奔跑过的河岸、山丘、茶园……
起初是不能,后来是不敢。
我和同事一起在大厅里看研究报告,看到一个昔日的江南水乡面临干旱的情景,我默默地转过头去。
真的,妈妈,不要说我怯懦,我是真的不敢回去,我害怕看见陌生的家乡,看见我们研究事例中一般的“死城”。
我只能闭上眼,沉浸在回忆中,下一刻再加倍地工作着。
妈妈。如果还能再见到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家里的一切都还是原样地等着我,好不好?妈妈,你记不记得在我小时候,气候变化已渐渐被各界所关注,会议开了又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个地方因旱灾奄奄一息,另一个地方的人一边叹息一边照常大手大脚地用水;即使一个国家就此消失,大片灾民流离失所,其他地方的人仍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为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而现在。现在。
各国空前地联合在一起,终于不再让经济和政治成为屏障,却只是为了弥补无法挽回的过错。
人类总是这样,不管在小事还是大事上,直到事情最后才肯觉悟。
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有便利的电子阅读器,却没有一本可以捧在手里抚摸的纸质书;他们可以读着“绿叶发华滋”,却很难见到一棵真正的,美丽的树;他们有最缤纷精彩的虚拟世界,却身处一个离不开进化期的现实社会。他们的世界时多彩的,却也是苍白的。而他们的未来……
还有多久的未来?
当过去繁华的滨海都市成为永远的“亚特兰蒂斯”,当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失去了最后一片雪白,当茂密的森林永远地成为过去,当淡水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当这世界版图已为见惯旧版图的人们所陌生。
哪还有长久的未来!
妈妈,其实我不想说当初,可是又忍不住和你发牢骚。
当初,如果在世界尚未至如此地步的当初,大家都能够清醒一些,能多付出一些,能多爱这地球一些,现在是不是会不同?
妈妈,每次在研究所里化验水样,分析土壤,和同事讨论新观点等等,常常会因为生物不停的变异而发现原有的结论被推翻,然而整个小组甚至全研究所,都要一起再投入更艰苦的工作中去。持续几天不休息并不奇怪,然而我们并不累,也没有人想停下来,眼下的工作比睡眠重要千万倍。
有一次在迷迷糊糊的短暂打盹中,听见一位华裔女同事低低地念着一首中国诗: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土地,这地球!
哪有什么累?什么累都比不上这地球的危在旦夕!
研究所的大厅里,长久地挂着一张地球的全视动态图——其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图像了——一个巨大的,美丽的,温柔的水蓝色星球。
惯例似的,我们每次匆匆路过,总会在这张图下放慢脚步,敬畏地,而又眷念地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