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作文10000字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 > 10000字作文 > 正文

别再提什么“90后”_10000字

文章摘要:90后作文10000字:怎么写好别再提什么“90后”10000字作文?“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以下是谢慧茹写的《别再提什么“90后”》范文;

  • 作者:谢慧茹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10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42段叙写
  • 更新:2021年12月12日 03时54分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别再提什么“90后”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别再提什么“90后”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别再提什么“90后”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别再提什么“90后”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别再提什么“90后”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别再提什么“90后”

“夜读古人造反诗,梦回沙场千里行。焚身破胆何足惧,敢为万世开太平。满目死水荒芜时,先哲往圣死绝地。纵有天骄少年王,难寻伯乐助一臂。万箭齐发射雄狮,群氓合力杀无忌。耀阳难得开云见,独擎火炬照万里。梁公西去少年在,神州风雷必再起。谁言中华无狂人,不敌晚唐莽将军!”

上面这首不文不白的歪诗,是一天半夜我在灯下读黄巢诗作之后所写。想那时,我也曾为一面名为“90后”的大旗在这个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竖起而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豪情。想我中华之大,已有60、70、80三代人才出世,似乎现在到了扛起我们“90后”大旗的日子了。于是我在网上和一个在美国的兄弟(他是华人)说了关于“90后”的种种“狂想”,可他来了一句:“我最烦别人以某个标签把我和一帮毫无关系的人绑在一起。”我那时一愣,随即将那投枪与匕首的方向调转,与他一起痛批那些以“××后”来为人归类的人了。

而那时的转向,我认为并无过错,我今天看见这有关“90后”的题目时,首先想说的就是:

“别再提什么‘90后’。”

其实,所谓“90后”一词是“80后”的衍生物。那时有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于是就有“非‘80后’”的人出来造了“80后”这个词,在这个名词之下将韩寒、郭敬明、李海洋等年轻写手捆在一起以便于评头论足。其实早在“80后”出名之前,就有类似的划分。“北大怪才”余杰就说自己虽然是七十年代出生,但是自己的同代人却不能以“70后”划分。七十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思想近似于“60后”,后半期出生的人思想则近似于“80后”,所以,“70后”的划分是不存在的。而“80后”的韩寒也说过,自己从来没声称自己是“80后”,这个帽子是别人给他戴上的。余杰、韩寒不可不说是“70后”“80后”中名声很大的作家,也是我欣赏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却都“背叛”了自己头上的“××后”的帽子。这并不奇怪。老是有人喜欢用一个泛指的名词将一群人归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的认识,就想当然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他们后生可畏,但仍不成熟;说他们观点独特,但言语偏激。于是一个个摆出长辈关爱晚辈的慈祥面孔对他们颐指气使,完后还不忘摸摸他们的头。于是,我们发现“××后”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为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寻找理论基础。当然,这词一传播开来之后也并非都是这样,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不少人在网络上使用“××后”的名词,乃是用于所谓“论战”。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与一个人的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我们使用“××后”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诸如“‘80后’是自私的一代”“‘90后’比‘80后’更自私”这样荒谬的论断。人的本质特质在于精神主体的自由,即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人格。而我认为一切思想的本原与终极都是哲学,因此一个人的特性实际上源于他如何看待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思想的形成必定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找出非常相似而广泛存在的思想,即使有,也定然是经历了所谓“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本质上并不等同。因此启蒙时代有康德、卢梭、伏尔泰,工业时代则有马克思、杜林、詹姆士,后工业时代就有萨特、福柯、马尔库塞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划分所导致的人的划分。但我反对“××后”的原因不在于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而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应当在层次或范畴上加以限定。不是所有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不能用贫乏的几个词语构成几个标签贴在我们叛逆的额头上。黑格尔和叔本华、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同时代的人,可他们在那页历史上书写的分歧与争吵至今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爆发出浓烈的火药味。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能是机械或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世界真的给我们以某种共性,那应该就是对“活死人”状态的普遍焦虑,对过多共性的广泛排斥。但我仍要强调,这种焦虑与排斥,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与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很多人在以往焦虑与排斥的痛苦中徘徊而又不能找到新的信仰与动力,于是把“为了亲人而活”或“为了祖国而活”之类的自欺想法拿来麻醉自己,让行尸走肉的麻木状

查看:91514   时间:2021-12-12 03:54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
https://m.98zw.com/10000zizuowen/791181.html

作者:高中高三学生(7)班 谢慧茹

相关10000字作文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