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分类:为人处世
文章摘要:●不要报酬的农夫获得的报酬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他在田里劳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助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池里,弗莱明忙把这个小孩救了出来。翌日,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车上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
●不要报酬的农夫获得的报酬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他在田里劳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助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池里,弗莱明忙把这个小孩救了出来。
翌日,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车上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为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农夫说:“我不愿意因此而接受报酬。”
这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教育。假如他像他父亲一样,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孩子从英国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是什么救活他呢?盘尼西林。绅士是谁?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二战”时的首相丘吉尔。
一个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影响。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不欺不诈,不贪不占,是做人的根本。
2、可以论述取之有节,得之知足,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智慧。
3、可以论述淳厚朴讷,善良实在,施人不图报,有时可以创造奇迹。
●王蒙的短文与“傻帽”的故事
作家王蒙曾写过一篇短文《美国人傻吗?》。文中说:在美国,许多中国人告我,“美国人最傻了”,“美国人没有心眼”,“美国人打酱油的钱不会买醋”。例证是:一、美国信用卡公司规定,开户、销户免费,但更换磨损的卡却要交手续费5美元。美国人经常交5美元换磨损的卡,但是一名中国留学生换卡时却提出先销户再开户,以便省下5美元。工作人员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美国人从来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又驳不倒这位“客户”。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己掏出5美元,给中国人付帐替他换了信用卡。二、美国一些商店规定,某类商品买一件按原价,买第二件折价优待。而且美国商店的商品是可以退的。于是,有些中国人便买了一件再买第二件,却让各开一张收据。过一会,将第一件原价退掉,从而达到以优待价买一件的目的。你说,美国人傻也不傻?
●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中,也有一个“傻帽”的故事。故事说:一位中国“倒爷”没有皮帽子,到冬天时那里的气温降到零下30度,他外出时冻得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头上。回头一看,一位俄罗斯汉子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又用手指指表,再指一指脚下。这已经把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意思是明天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归还即可。然而第二天,中国倒爷不但没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起那个俄罗斯人:“你们猜‘傻帽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傻瓜等帽子——傻帽儿。”
其实,“傻帽”这个词应该是“傻冒”,是说人“冒傻气”的意思。但无论是“美国人傻”,还是俄罗斯人的“傻帽”,实际上反映着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而反观我们中的一些人,往往缺少的恰恰是这些。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忠诚互信,不欺不诈,应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标志。
2、可以论述耍小聪明,弄虚作假,玩奸使刁,有损人格国格。
3、可以论述嘲弄别人的善意,亵渎别人的仁爱,才是真正的傻。
●低头与弯腰的故事
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富兰克林在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那是他年轻的时候,富兰克林应一位老前辈之约,来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富兰克林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痛得他哭笑不得。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的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懂得低头。”富兰克林牢牢地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而且。从1733年起,他开始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他罗列了诚实、节制、果断、勤奋、公正、冷静等13项美德,决心每周严格遵守一项,13周完成一个“疗程”,一年四个“疗程”。每天,他都要检查得失。这样,富兰克林同时也成为一名德行俱佳的科学家。
●教士甲带着他的门徒乙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旧的马蹄铁,甲就让乙把它捡起来。不料乙懒得弯腰就假装没听见,甲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然后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二人继续前进,经过一片茫茫的荒野,甲猜到乙已渴得够呛,就让藏在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乙一见,赶紧弯下腰捡起来吃,甲边走边丢了18次,乙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这时,甲笑笑对乙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面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必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劳累。”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人要懂得正确处理世事人情,要懂得低头。
2、可以论述通过有效手段警戒自我,激励自我,才能走向完美。
3、可以论述错过微小的机遇,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不经意间体现的文明礼貌
前不久,国内一些报纸曾发表过一条消息:说某公司招聘雇员,许多应聘者在那里等候面试,这时一位坐着的应聘者站了起来,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另一位应聘者。就因为这一举动,该公司老总居然认为他缺少竞争意识,而不予聘任。这条消息发表后,有些报纸还约请专家发表过谈话,开展过讨论。
显然,这位让座的应聘者是一位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是一位能处处想到别人的人。将这样的人淘汰出局,这位公司老总是什么素质、什么水平、对竞争是什么理解,其实也就不言自明了。
●《了望》杂志上,曾经刊载过一则与之恰恰相反的故事。
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国家某部实习,秘书给他们倒水时,22个同学中21个表情木然,一句普通的客气话都没有;惟独有一个叫林晖的,轮到他时,轻声说了一声:“谢谢,辛苦了。”等到部长来看望、并亲自送给他们部里的纪念册时,这21个同学仍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用一只手接过了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又是林晖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后来部里点名要的就是林晖。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2、可以论述市场经济需要以礼待人,扭曲是非观念是一种愚鲁。
3、可以论述教养是一种素质,不经意中体现出来的人格档次。
●聪慧的求职者与打耳光的求职者
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为了求职,从英国本土的北方,一直寻寻觅觅来到首都伦敦。最后,他走进世界着名的伦敦《泰晤士报》编辑部。
他十分恭敬地问:“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
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
他又问:“那需要记者吗?”
对方回答说:“也不要。”
他毫不气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呢?”
对方巳经不耐烦了,说:“都不要。”
年轻人微微一笑,从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致的告示牌,交给对方。说:“那么您肯定需要这块告示牌。”
对方一看,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人员已满,暂不雇用。”
年轻人的举动让报社的人忍俊不禁。一位主管很认真地在一旁观察他,发现他并不是有意调侃报社,而是一脸真诚。主管被他认真且聪慧的行为打动了,乃破例录用了他,安排到对外宣传部门工作。
20年后,他在这家英国王牌大报的职位是——总编。他就是升蒙,一位资深的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新闻工作者。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应聘队伍。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就扇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几乎所有的人都捂着自己的脸出来了,而这些人都落聘了。后来,有个年轻人走了进去,主考官同样扇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昂起头颅,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在同样的位置,给了主考官同样的一个耳光,说:“就是这个滋昧。”因此,这位年轻人被录取了。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懂得谦卑,具备韧性,是事业走向成功的前提。
2、可以论述遭到冷遇、挫折碰壁时,要巧妙应对。转换思路求生机。
3、可以论述人格刚强,保持自尊,反而更容易获得敬重。
●安南心中的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
加纳一所中学里,老师走进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着一个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什么?”学生们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老师关于“白纸黑点与黑纸自点”的谆谆教诲,一直深深印在当时的一名学生的心中。他就是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你的目光应集中在哪里?如果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转移到快乐中,你将会得到幸福。
●据说,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要调动三十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轻轻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三只苹果提供给他的热量;而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并决意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时间来等待,得用去六、七十年才会最后完成。
据说,一个人一生流出的汗水与泪水中的盐分,倘若一次性提取出来,足够为亲朋好友做出几十道味道不淡的大菜;一个腿脚齐全的人一生中走的路,加起来可以绕地球10圈以上;在这个阔大豹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生伴侣的可能性只有十五亿分之一......
如果把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都视为来之不易,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要注意发现生活中的光明,切忌过分看重隐暗。
2、可以论述认识问题要点面结合,多角度获取启迪。
3、可以论述人生广大,知遇不易,寻常中包含着最可珍惜的东西。
●奥委会主席的假学历与掺水的干部文凭
62岁的鲍德温女士,2000年12月当选美国奥委会主席。其人投身美国奥运工作近40年,当过财务总监和副主席,做出过相当贡献。鲍德温的履历上写着——1962年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67年获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初,鲍德温应邀到科罗拉多大学作了一场报告,博得青年学生的同声喝采。当地一位记者准备为这位老校友写篇讴歌文章,一查资料,该大学数据库中根本没有鲍德温的毕业记录,原来学历是假的。鲍德温确实在这儿上过学,不过没毕业就到了亚利桑鄢大学,在那儿读了硕士,但没有完成论文答辩,博士学位更是自封的。最终,她付出了沉重代价,名誉扫地,又被迫辞职。
美国人较真的,并不是她没有学位,而是她说了谎,失去为人的诚信。正如前几年的总统克林顿,国会几乎弹劾了他,也不是因为他的“绯闻”,而是因为他说谎。反观我们,编造假学历、尤其是官员编造假学历可谓屡见不鲜。有的拿公家的钱去读硕、读博,实际上是雇人作毕业论文。有的干脆公开提供“赞助”,拿钱换文凭。但是,却没有听说有人为此辞职。所以,《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要“学历打假”,反对“文凭腐败”。我国人口普查时数字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国家发出的证书多出50万人。因此,对于败坏党风、进行权力与文凭交易者必须严惩。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国家工作人员必须诚信第一,弄虚作假则败坏世风。
2、可以论述严格处治,严密监督,才能保证“公仆”队伍的纯洁。
3、可以论述成绩不能掩盖过失,个人必须为个人的劣行负责。
●轰动世界的舍恩造假与北大教授的抄袭
美国贝尔实验室是一所着名的科研机构,被称为“现代高科技的摇篮”。1998年,年仅32岁的生于德国的舍恩博士加盟“贝尔”,几年来就在《科学》、《自然》等世界顶级杂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涉及到超导、分子电路、分子晶体等前沿领域。据此,他获得诺贝尔奖金几乎是迟早的事。然而,2002年5月,有人举报舍恩造假。为公正起见,贝尔实验室立刻聘请5名外部专家展开调查。9月,专家们公布了一份127页的报告,认为舍恩至少在17篇文章中捏造和篡改了实验数据。
贝尔实验室成立77年,这是首次查出科研人员造假行为。接到报告的当天,“贝尔”就解雇了舍恩,但仍遭到媒体的强烈指责。不过,人们很快就分清了是非。认为个人的恶劣行为不能与实验室划等号,“贝尔”敢于直面外界质疑、认真处理不端行为的作法是可贵的。
2002年19期《半月谈》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的文章。文章指出,为什么我国科技竞争能力国际排名连续下滑?就是因为“科技浮躁”日渐严重。结果,刚想到的就说成做到的,刚开始的就说成已完成的,刚有点苗头的就说成完美无缺的。于是,本该“慢工细活”的科研搞成“热锅快炒”,遂造成学术腐败的频频发生,造假的屡见不鲜。秦院士认为,这有如“瘟疫”。所以,贝尔实验室不捂盖子的做法,对中国科技界来说应该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2002年初,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铭铭因在书中涉嫌抄袭国外学者的成果而被揭发,引来社会的谴责。北京大学极严肃地处理了此事,免去王铭铭的诸多行政与学术职务。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特别指出,北大人必须“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实证是科学的生命,造假是对科学的亵渎。
2、可以论述认真净化科研环境,务须严惩不端行为。
3、可以论述浮躁心态是科技发展的大忌,也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绿林女王”的生命传奇
2001年7月,以“绿林女王”闻名的印度女议员普兰·黛维,被蒙面枪手暗杀。普兰·黛维1963年出生于一个低种姓家庭。11岁时,被父母嫁给一个年过四十、已经结过两次婚的粗暴男子而受尽凌辱。15岁时,被一个强盗团伙掳走,后来,居然成为一名女匪首。有一次,黛维遭到一群高种姓男子袭击,她的情人被杀死,她本人被这群男子轮奸、毒打数日。黛维逃出后,迅速采取报复行动,亲率匪帮血洗了仇人的村落,杀死21个高种姓男子。
这场大屠杀惊动了印度警方,但他们多次围捕均告失败。1983年,黛维向警方表面愿意自首,但必须按她选择的地点和方式来进行。结果,黛维在甘地夫人和印度女神的画像前向警方投降,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成为印度家喻户晓的“绿林女王”,被压迫种姓的英雄和代表。她的故事被写成小说、搬上银幕。黛维入狱11年,于1994年获释。1996年,她宣布参加国会议员竞选并一举当选,在印度乃至全世界引起轰动。她说:“我只想利用这个职位为我的选区的人民谋点福利。我惟一的梦想是让老百姓富起来,让所有的人每天都能吃上三餐饱饭。”对于过去,她则说:“我宁肯做猪做狗,也不愿再做普兰·黛维。”从此,黛维穿起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莎丽”,行为举止处处恪守道德规范。再婚后。俨然是一位改邪归正的贤妻良母。然而,出身“贱民”的她还是没能被印度主体社会认可,最终死于非命。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等级制度恶化社会矛盾,残酷迫害难免导致过激反抗。
2、可以论述改恶从善,弃旧图新,修成“正果”的道路艰难坎坷。
3、可以论述百姓拥戴,媒体追捧,悔悟者未必被不健全社会容纳。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最后进城前,哲学家和学生们在郊外一片草地上坐下,上最后一课。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我们坐在草地上。”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伟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好办法。”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去所有的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来了。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杂草丛生,而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大家等候哲学家,可是他始终没来。但弟子们却悟了: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有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与知识去占据它。
试想,人生如果缺少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
论述提示:
1、可以论述不断清除生活中的“杂草”,生命、事业之树才会常青。
2、可以论述不断以有价值之物取代无价值之物,就是不断的进步。
3、可以论述欲使心灵无纷扰,必须以美德和知识予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