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作文回顾与思考_4500字
文章摘要:高考议论文作文:怎么写好2003年高考作文回顾与思考4500字作文?我有幸参加了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作文评卷工作,在十几天的评卷过程中,发现了我省考生在作文方面的许多共性问题,现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开展探讨,并希望能对明年的复习备考起到一点儿作用。首先,从整体上讲,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从表面上看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仍然是供材料话题作文。以下是胡雪枫写的《2003年高考作文回顾与思考》范文;
- 作者:胡雪枫
- 班级:高中高考
- 字数:4500字作文
- 体裁:议论文
- 段落:分42段叙写
- 更新:2024年11月14日 08时35分
我有幸参加了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作文评卷工作,在十几天的评卷过程中,发现了我省考生在作文方面的许多共性问题,现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开展探讨,并希望能对明年的复习备考起到一点儿作用。
首先,从整体上讲,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从表面上看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仍然是供材料话题作文。这就容易给考生造成错觉,从而暗中提升了思维定势对他们审题意识的影响,使他们误认为今年的试题与往年一样,于是不假细致的思索,就匆匆下笔,造成了不应有的失误。仔细分析今年的试题,其形式上与往年的不同是明显的,今年作文试题命题与评分标准的变化是巨大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去年的“心灵的选择”,还是往前推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等等,都是单一元素命题,而今年的命题是“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即多元素关系型命题,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试题要求考生从“感情的亲疏远近”与“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二者的关系入手来表述或论证,任何一个元素都不能舍弃,而且也不能是并列的关系,提示语“感情上的亲疏关系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中的“和”是介词,而不是表并列的连词。不但如此,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方向性问题,或者换句话说,二者有主次之分、主宾之别,即“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决定(不决定)、影响(不影响)“对事物认知的深浅正误”,而不是相反。但许多考生没有认真审题,忽视了上述问题,有近一半考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介词“和”理解为表示选择关系的“或”,或者理解为表示并列关系的“和”,从而舍弃了其中的一个元素,重归单一元素命题的写作模式,或按并列关系分而述之,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内容应当为一类的作文,被归入三类。表达和发展等级最多也只能列入二类中下等,作文的总体分数难以突破40分(95%以上的作文在36~38分之间),其损失是惨重的,教训也应该是深刻的。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务必要加强审题训练,特别不能忽视多元素关系型命题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提示语的分析与把握。除此之外,要注意“注意”事项和“评分表”内容的变化,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高考阅卷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考生审题的准确性和应对的目的性。我们可以看到,今年高考作文“注意”事项中与往年最明显的不同是,“所定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这句话由原来的提示语结尾位置移到了“注意”事项的第一项里。并且在其后加上了“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这一句话。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变化。前面一句决不单单是个位置变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出题者有意识的强调,其限制性要比往年强得多。意识到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这个意思,才能准确地理解“试题中引用的材料,考生可用也可不用”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决不是说考生可以抛开所供材料另起炉灶,写一个与此毫不相干的话题,而是说材料的内容在文章中可以显示也可以不显示,话题却是一定要与材料所限定的话题一致的。如果不保持一致而另起炉灶,内容将被判为四类,表达最多只能到三类中等,发展等级将为0分。这样的作文总分将不会突破25分(大多数为18~21分),损失就更大了。
另外,“评分表”内容变化之大也是近几年少有的,这种变化不但应引起考生的注意,更应当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注意(我认为也应当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注意)。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评分表”不但对类别分值作了较大的调整,而且明确地把“基础等级”划分为“内容”和“表达”两大块,而且在分值上平分秋色,各占25分。与去年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相比,条目的数量没有变化,仍为8项。但新的评分标准又明确地将前四项内容列为“内容”,后四项列为“表达”,并将“符合文体要求”由最后一项提到了“表达”的第一项。我个人认为这决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教改信息:不唯“内容”是瞻,更注重考生的文学素养和个性的考查。往年的高考中,虽然也强调“内容”与“表达”并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评分表”基础等级部分划分过于粗略,客观上讲,“内容”一项基本上就决定了考生的命运,“表达”的影响与“内容”的影响相比微乎其微。因为,不管“表达”怎样好,只要“内容”不是“切合题意”(一类)而是“符合题意”(二类),那么“表达”也随即被拉入二类,基础等级分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过40分。今年则不然,即使“内容”被列入二类,“表达”仍可留在一类,甚至一类上等,二者相加,基础等级分仍可能达到45分(事实也是如此),“发展等级”也可以留在一类。
撇开“内容”暂且不论,如何做“表达”才不会被挤出一类呢?当然了,从理论上讲,“表达”所规定的四项内容一项都不能少,但实际操作中影响最大,考生最容易做到也最应该做到的无外乎两条:一、书写工整。“表达”这一项在给分时,首先要影响到阅卷老师的便是卷面和书写,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字”,这种说法虽不无片面性,但其对阅卷老师的潜在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虽然职业道德和阅卷纪律不允许阅卷老师“以貌取人”,可是那天书似的龙飞凤舞,的确让他们无法破译,他们如何评价你的文章的优劣呢?他们只能“猜”个大概,当然也只能给个大概的分数(这个分数与作文实际应得分数往往相去甚远);“蚊”头小楷,让没有配备放大镜,大多数只配备有高度近视镜的老师们,“抓捉”不住,难以下笔;“伸胳膊伸腿”、“缺胳膊少腿”、挣出方格的超字体,又老师们满目墨水,胃肠鄱倒,即使心中有意给高分,却无奈握笔之手不听从调配。二、语言准确,韵律优美,蕴意丰富、深刻。如果说书写是表面的东西的话,这一条就是“实质的东西了。具体的来讲,语言准确首先是字写得正确,没有或少有语病,意义表达明确,思路清晰。要象高中生说的话。千万不可错别字连篇,语意含混晦涩,思维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云遮雾罩,故弄玄虚,故作深沉。也不可搔首弄姿,不文不白故作高雅。韵律优美,不是说形式上必须押韵,而是要能根据表情达意的切实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子的长短,而且长短有度。要能恰当地运用修辞,又不滥用;要恰当地分段,又不滥加拆分;蕴意丰富、深刻又不故弄玄虚,故作深沉。
以上是从整体上对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简要概括,下面我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考作文的实例,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今年高考作文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并希望明年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以下情况。
一、形式方面
(一)文体形式
文体形式同往年一样,试题没有作任何限制,什么样的体裁都可以写。和往年一样的是,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散文、诗歌所占的比例没有大的变化。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今年的评卷工作中,由于省评卷组有一个“议论文与记叙文评分误差控制”的研究课题,所以加大了对记叙文评分的审查力度,从而较为有效地控制了文体歧视,使记叙文在今年的评卷过程中受重视的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写记叙文的考生的作文得分率也有极明显的提升,50分以上的记叙文所占比例要比往年提高20%左右。因为这类试卷阅卷老师一般要读两到三遍才打分,即使考生写得比较含蓄,但只要主题明确,同样可以得高分(抒情散文、诗歌也一样),但综观今年的试题,议论文的得分优势仍然是明显的,因为提示语中的问法(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理性化色彩非常明显,用记叙文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述理性化的内容,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不足(不协调)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得分优势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抒情散文虽然在音韵方面有动人之处,但因易偏于抒情而疏于论理,易被打入三类。诗歌的优势则更小,因为诗歌的写作要求更高的文学功底,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诗歌极易被写成样子象诗歌而实际上是分行散文之类的不伦不类的东西。所以没有抒情散文、诗歌的创作经验,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此类文体最好不写。当然了,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文章样式
这种说法相对细致区分的文体形式,文章的样式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当。比如日记体、话剧等。在日记体的文章中,有许多考生用了四五则,这就很不合适,因为每一则加上一个日期、天气状况就要占一行,全文就会有四五行的“空白”,再加上总标题以及每则之间的分隔,又四五行。800字的篇幅中,有10行“空白”,占去200字的篇幅,也就是四分之一的篇幅,内容的单薄也就可想而知了,高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话剧中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为严重。时间、地点、人物一交待,占五六行甚至八九行的不少见,又多用“多幕剧”(多为三幕)的形式,这样被占篇幅高达近二十行,400字。人物出场后,只好三言两语,匆匆了事,什么也表现不出来。另外一问一答的辨论会也是这种问题,问得短而多,答得少而短,每行平均不到15个字,又怎能保证内容的充实呢?所以运用此类文体,要注意在“精”、“深”、“厚”上多下功夫。
(三)“克隆”文章
这里所说的“克隆”文章,指的是以原材料为框架填充情节,或者以原材料为模本进行“翻制”。前者多为扩展,,虽也扣题,但了无新意,漏洞百出不说,完全没有个性化的东西。后者的“翻制”多为移花接木式的,如朋友集会,丢了手表、手链、钱、项链,打碎了花瓶、玻璃、珍贵的艺术品等等,然后怀疑关系疏远的某一位,而事后证明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冤枉了对方等等。这样写虽不能说算错,但显得太幼稚。太没有个性。这类文章大多数只能痛苦地挣扎在二类下等和三类稍偏上等(38~44分)这个档次上。
(四)头重脚轻
这类文章前半部分大多数是罗罗嗦嗦叙述一个故事,少者用四五百字,多者七八百字,中间看不到任何点题的文字,甚至连暗示的语句都没有。最后在文章结尾处,匆匆如蜻蜓点水一般写上一句“点题”的话,叙述和议论缺乏必然的联系,有扣题之名,无扣题之实,栽个“跟头”,磕个头破血流也不足为奇。
二、内容方面
(一)颠倒了主宾关系
前文说过,“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二者之间是有方向性的,是“感情上的亲疏”决定(不决定)、影响(不影响)“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而不能是相反。但有一部分考生却将二者的关系完全弄颠倒了,理解为“我们在事物认知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感情的新疏”(考生语)。这也是较大的失误。
(二)自相矛盾
议论文最讲究观点鲜明,最忌讳自相矛盾,但有些考生偏偏犯这个讳,造成严重失误。如下面两个例子(括号中为笔者所改或所加的注释,其他为考生原文):
①对事物,一定要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他(它),他(它)既和感情无关,又和客观因素无关。(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总不能处于真空中吧?注意考生此时已经否定了感情的亲疏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这个富人,很明显,他在对事物的认知中掺杂了许多感情因素。(考生又肯定了感情因素的影响)
②天上星星为何象地上的人们那样亲近,而地上的人们为何却象天上的星星那样疏远?(到底是远呢还是近呢,真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以上两例是局部的,也有通篇的。这种通篇的自相矛盾,被列为四类卷是毫无疑义的。如下面一篇文章摘要。
观点: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正误深浅与他平时积累的正误多少(论题与积累无关,此处已略显跑题)休戚相关,而与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论证:过于相信亲情,有时反而会被假相所迷惑,导致坏事物的滋生与发展。(此处的论证已经和上面的观点相矛盾)
论据:一个光身的小孩子偷了别人一根针,母亲却偏袒他,结果这个小孩子长大后被捕入狱。(论据同样是矛盾的,这个论据很显然说的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关)
论证2:感情有时会阻挠我们去认识美好的事物。所以对待美好的、善意的事物,我们要摒除感情的杂念去努力追求它。(此处的论证,肯定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
结论:人类对社会的认知是与感情无关的,我们不能以感情行事,要擦亮眼睛,用自己那明亮的眼睛去辨清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最后的结论虽然回到了开头,但与上文的论证相矛盾)
最后此文的照顾性得分为:8+10+0=18
(三)论据错误
错误的论据永远证明不了正确的观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的许多考生对此却不放在心上,平时的生活中也忽视了对材料的积累,干什么事情都凭想当然办事。闹出了笑话不说,也影响到自己的前途。这类材料概括起来有两大类:
1、历史材料。如:
①在秦朝,秦始皇有两个儿子,一位叫曹植,一位叫曹丕,(真可以气死魏武帝曹操了!)秦始皇很喜欢曹丕,但他(指曹丕)没有高深的文化(中国文学史要改写了)……
②对于一时英雄项羽(秦末)来说,在他心目中,刘备(东汉末年)可谓管鲍之交,对其备加信任……
③有一艘德国潜艇被日军发现,日军正集中兵力进行攻击……(要是这样,盟军也就不用浴血奋战了)
2、当代的材料。如:
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援助西藏,最后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牺牲在了阿里地区……(应为孔繁森)
当然了,这类失误是相当多的,限于篇幅,就举例到此。
除了上面这些错误之外,还有常见的政治观点错误、逻辑混乱、抄袭等等错误,不一而足。我们不能把这些错误看成是枝节问题,而应该当成必须进行的素质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做到位,尽量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使文章的每一个闪烁着智慧和素质的光芒,这才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对今年的的高考作文情况只能略述一二,期望能在此文中表达也自己的一些浅陋之见,更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与指正。
2003年6月27日于洛阳八中
作者邮箱: lybz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