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感_2000字
文章摘要:八年级读后感作文:怎么写好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感2000字作文?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标志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给我们广大师生带来的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对教学模式、学习过程等的重新审视。以下是姚智杰写的《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感》范文;
- 作者:姚智杰
- 班级:初中八年级
- 字数:2000字作文
- 体裁:读后感
- 段落:分12段叙写
- 更新:2021年01月03日 22时31分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标志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给我们广大师生带来的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对教学模式、学习过程等的重新审视。下面就谈一谈我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的一些想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就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在以往的教育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一个管“教”一个管“考”注重的是获得的知识和考试的成绩。于是学生成了收受和储存知识结论的容器搬运知识答案和反复机械练习的童工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有人说许多学生上完了小学、中学度过了十几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到头来除了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忧心忡忡地应付一张又一张考试卷外甚至根本不知道“学习”为何物——这是一点不为过的。显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不会学习”的学生是无法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为此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教师原有的“教书”职能就发生了转变。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有这样一个例子。说同样是孩子拿着串钥匙去打开一扇房门当孩子哭闹着打不开房门时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不耐烦地在丢下一句“你真笨!”的同时直接为孩子打开房门:而美国家长则是耐心地蹲下身子鼓励孩子自己想法子用钥匙开门在经历一连串失败尝试后美国的孩子最终自己打开了房门并因为获得成功而欢呼雀跃。我们的家长在不经意间成了“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由于家长的替办我们的孩子就失去了一次尝试失败后体验成功(学会开门)的机会我们的家长也因一时的省烦还将“烦”上一段时间为孩子开一段时间门;而美国的家长则是“一劳永逸”再不用为孩子开不出房门操心。这也就应了我们古人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注重的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接受式学习。带给学生的是对知识和教师的依赖是个性和创造天赋的埋灭;“授之以渔”倡导的是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教师并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指导和帮助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理论知识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主动地探索客观世界建构知识。在这一师生交互共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建构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随想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学习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就明确指出:“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指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和世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在师生交互、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教育。”在这种和谐的、有着教育意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愿接受自己的权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耳提面命说一不二;学生则习惯于静坐面听对教师耳听计从。应该说这是一种体现着“师权”等专制思想的中国传统教育。“在这种说教式、传授式的教学中学生只能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至多只能掌握‘惰性’的知识。这种惰性的或呆滞的知识是无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是无法迁移至新的情景的是无法对学生产生意义与价值的。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心智与人格的发展更谈不上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什么直到现在诺贝尔奖仍是国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以往的教育我们扼杀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滋生的是学生的依赖性培养的则是学生“奴性”!为了树立起权威保持和显示自己的威严教师常常不惜嘲讽、挖苦、命令、惩罚学生甚至于致残性地伤害学生。如某地的某优秀教师因学生拿了人家东西竟在该学生脸上刻了个“贼”字!教师是个无情的大法官。在学生眼里或者更像个“残酷的奴隶主”吧!除了心灵的扭曲学生还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吗?学习的过程还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吗?
大家一定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作者介绍自己的女儿在中国上高中时被老师称为“没有数学脑子”只能上文科班最后女儿垂头丧气地说:“我厌学了.....”无奈之余作者将女儿送到美国读高中仅仅三、四个月过去作者惊喜地发现女儿的学习状态和自信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出国前的女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全面发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的女儿。一个叫科林斯的老师是这样评价作者女儿的:“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该怀疑!”这是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对同一个学生不同的评价从而对同一个学生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处在学生习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我们的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用自己成人标准衡量学生看到“杯子的一半是空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的体验是压抑而自卑的。美国的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杯子的一半是满的”相信“另一半也会满的”。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帮助和指导培养的是学生的勤奋感和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春雨润物细无声”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是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以上是我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的一些很不成熟的随想存在着许多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此文发表于《中外教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