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1000字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一 > 1000字作文 > 正文

何曾吹落北风中_1000字

文章摘要:高一作文1000字:怎么写好何曾吹落北风中1000字作文?当巴颜喀拉山上的那一缕细流汩汩流出,它可曾想过成就一个民族的伟大。那一路上,冰川雪泉它流过,峡谷深潭它流过,瀑布险隘它流过,沃土平原它流过。若不是它适从了纵横五千多公里的沿途路径,又怎能滋润中华民族的血脉,让我们称它为母亲。以下是蒋瀚芸写的《何曾吹落北风中》范文;

  • 作者:蒋瀚芸
  • 班级:高中高一
  • 字数1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3段叙写
  • 更新:2022年07月05日 01时59分

当巴颜喀拉山上的那一缕细流汩汩流出,它可曾想过成就一个民族的伟大?那一路上,冰川雪泉它流过,峡谷深潭它流过,瀑布险隘它流过,沃土平原它流过。若不是它适从了纵横五千多公里的沿途路径,又怎能滋润中华民族的血脉,让我们称它为母亲?黄河,是学会了适应环境,才成就了它的伟大。 当我遥望黄河,感慨于它的雄壮激越,感慨于它留下的千沟万壑,我不禁想,是黄河适应了华夏,还是华夏接纳了黄河?

孔子泰山而小天下,我今游之,不见那云海烟尘,只见那绝壁峭崖上一棵孤松。它抓着岩石,树干偏要笔直地向天。多少年来的风雨侵蚀,它和泰山连成一体。是它适应了泰山,才有了无数游客驻足仰望;还是泰山接纳了它,才更添了泰山的风姿? 我不禁疑惑,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究竟这相生相灭是谁随着谁,又是谁奈何得了谁?面对这世间百态,是否又要像黄河或孤松那样去适应环境,才能成就一番功业? 风吹尽历史的烟霞,我望见一个人提着一个小篮,手中一杆锄头,在南山下孤独地耕耘。陶渊明,一个无论历史怎样变迁都无法磨灭的名字,他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趣,却不愿去适从那乌烟瘴气的官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也没去适从这社会,但他伟大、清高、留名青史! 风带走污秽的云蔚,我看见一个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为了北宋朝廷奔走。范希文,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面对同样污浊的官场,他选择了出仕。纵使奸佞当道,他仍是气节不变,守其本心,积极为朝局效力,也是青史留名。 同样是乱世,陶渊明的退而守拙或是范仲淹的进而求变都没有错。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法去适应这个社会,而适应社会之前、之中、之后,他们始终记得要合其本心! 于是我明白,黄河与华夏本是相辅相成,泰山与孤松本是互为映衬。人应该积极地去适应社会,而适应的同时,一定要守住自己那颗纯洁冰莹的心! 寒风中,菊花独自盛开。想是这菊花也通了人性,知道适应万物,也知道留其本心。诗云:“犹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教师评语: 这是一篇在高二阶段性考试过程中,蔡元纪同学在45分钟写就的考场作文。本次作文话题为“适应”。蔡元纪同学从自然和历史折射的光芒中得到启发,深入思考。本文所表现出的“人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也要守住本心”的主题,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适应之歌。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捭阖,情理交融,展现了他丰厚的文学功底。“黄河与华夏”、“泰山与孤松”、“菊花与陶潜”,在小作者的精巧构思下,它们都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使全文和谐严谨,流畅厚重。 (大庆一中 魏长玲)

查看:90201   时间:2022-7-5 01:59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
https://m.98zw.com/1000zizuowen/389757.html

作者:高中高一学生(5)班 蒋瀚芸

相关1000字作文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