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

佛像杂谈

文章摘要:佛像我宁愿在梦中与你相见,也不要等梦醒来眼泪和心酸与我作伴;佛像杂心雨时,我喜欢读海子的诗,感 受淡淡的悲伤,然后,落泪&hellip。佛像杂谈在你精心培育的过程中,它茁壮成长。佛像杂谈41.柏拉图名言:1,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佛像杂谈寂寞着以后。杂谈我总是不懂如何去爱,傻傻的在她离开二年后才说出心底爱,可我忘记爱放久了也会变质。

在宝顶山看石刻佛像,想到我们的佛像其实是中国化了的。到过香港的朋友会知道,港岛上环有一条骨董(文物)店云集的摩罗街。有一次,我在那里见过一尊石刻佛像,佛陀结跏趺坐,高鼻有须,闭目深思,上身全裸,肋骨毕现。店主说它来自尼泊尔。笔者绝对外行,无从判断它是真品还是仿造。但相信比较接近佛陀的原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曾苦修多时,形体消瘦,合乎情理。在中国则从未见过这样的佛像。我们的佛像都体态丰满,慈眉善目。

认真说来,佛教是不为佛陀造像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会为佛陀造像?但是为了寄托信众的崇敬之心,维系信仰,又不能不造像。德国学者赫尔穆特所著《佛像解说》(近有中译本)甚至说:"如果没有造像的话,人们也许早就把佛教的教义忘掉了。"这位学者不相信宗教的传说和记载,而从考古的实际出发,认为佛陀去世500年后,才有人第一次为他造像。但在此之前,供信徒膜拜的象征性的物像不是没有,如莲花瓶、菩提树下的宝座就是。我在日本镰仓一间佛寺,见过一双挂在墙上的巨大的草鞋,也属于这类象征性的物像———象征佛陀不畏艰辛,踏遍大地,拯救众生。再后来,便出现了直接表现佛陀的种种佛像。

佛像从无到有及它的变化,看来正好证示了这样一个观点: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造就了供自己膜拜的物像。

顺便说说,佛陀于公元前560年降生于印度东北部今尼泊尔境内,佛教最早也传遍印度,继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但后来面对印度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自身却缺乏活力,未能革故更张,到了13世纪,竟在本土消失了。印度独立后,出现了佛教复兴运动。但据圣严法师所著《印度佛教史》援引日本的统计,上个世纪60年代初,印度有印度教徒3亿多,伊斯兰教徒3500多万,佛教徒则不足20万。现在有人提起佛教,还以为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那是不了解实际的猜想。

编辑:刘锦熙   查看:8334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https://m.98zw.com/zwsc/6891.html

相关哲理故事作文素材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