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生这样做手术
文章摘要:哈佛屌丝&rdquo?哈佛医『Part-6』 我就这样一直微笑着,很多我不忍放弃的东西从我的笑生命里飘远。哈佛医生不是你的永远不是,有时候看开了也就那么点事。哈佛医生这散乱的华发编织着豆蔻年华;哈佛医生这样好像有些夸张却和心情吻合。医生那晚还很冷,感冒中的我却感觉到了幸福的味道。
据《新民周报》第49期报道,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心胸外科专家斯坦利教授领衔的手术小组,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之邀,近日在该院为国内8位病人开展从诊断、分析、手术直至术后康复的全套医疗服务,中方医护人员全程跟踪观摩。医生近乎顽固的刻板和追求极致的细致,给中国医生带来的不只是"震惊"和"汗颜",更是警醒。
手术前,洋医生会准备一份科学、规范、合理的"流程图",其中包括麻醉流程、手术流程、ICU(重症监护)流程等等,流程一旦确定,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变成自己的"习惯",不允许因为个人的固有习惯增添任何多余的环节。哈佛专家规定,术中为麻醉、气道所准备的药物、器械,都须在术前按严格的规范摆在固定位置,须"手到擒来"。
国内医院在进行手术时,监护仪往往只有一个显示屏,由麻醉师负责监测,手术中,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的掌握,需由主刀医生不断询问麻醉师。但"老外"强调执行手术流程规范必须一板一眼,监护仪不仅要有主显示屏,还要有副显示屏,主显示屏由麻醉师掌管,而主刀医生通过副显示屏可实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这个被国内医院"精简"了的小问题被手术室解决后,哈佛团队才上了手术台。
一位观摩过手术的中方医生说,"我感觉非常惭愧",在哈佛专家看来"常规"的流程,在国内医学界却并不"常规"。在手术前,对所有可能需用的药物和器械,我们往往没能做好最充分的预备。时常等到意外发生时,才"临时抱佛脚",其实,"老外"对流程规范近乎"僵化"的执行,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为保证病人在麻醉前、中、后各阶段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患者血压波动,他们术前提出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的要求。譬如,通常国内在术中要求患者收缩压保持在-140毫米汞柱即可,但哈佛专家却要求患者血压必须始终稳定在毫米汞柱水平上,因为唯此才能使手术危险降到最低。
在华山医院短短的十多天里,哈佛专家们每天清晨6时许即进入手术室,晚上6时等手术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放心离开。而从患者离开病区到患者安全送入监护室的全过程,手术主刀医生都亲自搬动和护送,其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人难以挑剔。
同时,哈佛团队的不少工作细节令国内同行十分惊讶并深受感动。刚到上海,哈佛专家便在第一时间赶赴华山医院看望患者,了解自己手术对象的病情;麻醉用的针管通常又粗又大,为了避免患者的痛楚,他们改用耗时费力的细管注射;胸腔术后,患者伤口会有巨痛,特别是咳嗽时疼痛更甚,为此他们特意带来了红色心形"防咳垫"送给病人。这种细微处见真情的医学人道主义,在国内多数医院还是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