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进教材未必是坏事
文章摘要:“八股文”这种对仗的、仪式感很强的文章,在当下引入中学课本,不仅能让现在的孩子重新感受母语的丰厚意味,也是对逐渐流行的“网络语言”的反佐与矫正,更是对整个中国语言乃至整个社会文学质地的一种必要维护。新开学,杭州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多了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是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八股文”这种对仗的、仪式感很强的文章,在当下引入中学课本,不仅能让现在的孩子重新感受母语的丰厚意味,也是对逐渐流行的“网络语言”的反佐与矫正,更是对整个中国语言乃至整个社会文学质地的一种必要维护。
新开学,杭州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多了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是曾国藩的《与诸弟书》。这个消息肯定让对“八股文”有传统记忆的人吃一惊,因为在过去的教育中,“八股文”几乎等同于迂腐和刻板,始终被认定是遏制才情的落后文学形式。
每次语文教材选择,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语文相对其他学科,是一门人人都可以发言、参与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语文课本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甚至引领了当下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社会风气。而既往的语文教材,过多强调服务于政治,过多突出意识形态,这就难免僵硬和冰冷,有失语文本身应该蕴含的真实和丰富,更不用谈文学的审美魅力了。
事实上,“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时一种固定格式的文体,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有严格限制,其严谨规矩与现在仓皇出世并逐渐普及的“网络语言”大相径庭,前者如:“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后者则如“不明觉厉”(不明白但是能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间本身已经很艰难了,很多事情不便拆穿)。稍有文化修养的人就不难判断出二者的差距:与“八股文”的形式完美与逻辑缜密相比,“网络语言”缺少文化沉淀的厚重感,带着仓皇出世的草莽与滑稽,而后者却正逐渐充斥生活,甚至连带影响着整个社交风气,使之失于持重。
语言的发展都是约定俗成的,用得久了,习惯了,就成词语了。比如“洛阳纸贵”,是当时洛阳发生的一件事:文学家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因为写得太好了,引发洛阳权贵之家争相传抄,一时使得纸价上扬。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文”的这种对仗的,仪式感很强的文章,在当下引入中学课本,不仅能让现在的孩子重新感受母语的丰厚意味,也是对逐渐流行的“网络语言”的反佐与矫正,更是对整个中国语言乃至整个社会文学质地的一种必要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