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论据

2012年5月高考语文新

文章摘要:2012年5月高考语文(北京四中网校周题)新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红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磨励 别开生面 摒(bǐng)弃 混(hún)水摸鱼 B.扫描 喧然大波 蓓(bèi)蕾 书声琅琅(lǎng) C.博弈 现身说法 焙(bèi)干 一哄(hòng)而散 D.附和 廖廖无几 渐(jiān)染 循规蹈矩(jù) 2.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2012年5月高考语文(北京四中网校周题)新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红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磨励 别开生面 摒(bǐng)弃 混(hún)水摸鱼 B.扫描 喧然大波 蓓(bèi)蕾 书声琅琅(lǎng) C.博弈 现身说法 焙(bèi)干 一哄(hòng)而散 D.附和 廖廖无几 渐(jiān)染 循规蹈矩(jù) 2.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B.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这一事件如何了结,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做出处理,给大家一个交待。 C.爱德华八世做出了耸人听闻的选择,他于登基11个月之后逊位,在历史的边缘过起了漂泊不定又屡遭非议的生活。 D.为使复制品能再现原作的气韵,印刷者必须通晓原作者的用笔特点,故而需要多读原画,这是很多行内人供认不讳的事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邓亚萍身材不高,身体条件并无没有出众之处,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夺得了18个世界冠军,成为世界乒坛的“女王”。 B.在仔细研究敌情之后,他制定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歼灭在宣家堡的国民党军整编八十三师所部的方案。 C.朱丽叶认为像雨果这样的天才作家,只要安下心来写作,才能写出传世作品,为此,她心甘情愿地做一名助手。 D.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历史著作对后世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国语》和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C.《哈姆莱特》《高老头》《双城记》《老人与海》的作者分别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和美国的海明威。 D.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深辞切,感人肺腑,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赞歌。 5.下列依次在①②处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_____________________。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___________________,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 A.①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②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 B.① 鱼在浮浮沉沉,草在飘飘忽忽 ②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 C.①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②站立于岩上的,休憩于树间的,聚集在池边的 D.①鱼在浮浮沉沉,草在飘飘忽忽 ②站立于岩上的,休憩于树间的,聚集在池边的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 9题。  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⑤,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 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取材于《苏舜钦集》) 注:①僦(jiù):租赁。 ②燠(yù):热。 ③杠:小桥。 ④碕(qí):曲折的河岸。 ⑤ 榦(gàn):树干。 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6.下列语句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 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适:到……去 C.不亦鄙哉 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杠之南,其地益阔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11.用斜线(/)给下文断句。(5分)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 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 疏 轻 而 不 坚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⑥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⑦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⑧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_____________________!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1103年,黄庭坚以《承天院塔记》一文得祸,被诬为“兴灾谤国”,贬至宜州。本诗写于被贬之后。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清明”为题,既抒发了春天万象昭苏之感,又从清明扫墓想到人的各种活法,人生的不同价值。 B.颔联紧承首句,极写春气发动给大地带来的蓬勃生机:春雷起蛰,万物复苏;春雨充沛,草木萌发。 C.颈联运用对比,表现对人生的思考:齐人乞吃祭品遭到妻妾的鄙视;而介之推坚守节操,甘愿烧死山中。 D.尾联固然有无论贤愚,最后都不免同归荒冢的感慨,但更在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以换取地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 ② 清人曾评述:“山谷之妙,在乎迥不与人,时时出奇。”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首联谈谈你的认识。(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②”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选自陈从周《说“屏”》)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喜爱屏风是因为他在研究古代建筑时,发现屏在空间能起着似隔非隔的作用。 B.屏可按材料及装饰程度分成不同的种类,屏越华丽,显露使用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越高。 C.不论在过去还在现在,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都很普遍,引来外国人的齐声称道。 D.现代生活中,屏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往往忽略屏的审美功能,只关注它的实用价值。 15.简要概括屏在中国建筑中的“神秘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 19题。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三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五段 “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17.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一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5分) 18.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文章第三段所讲的“重负”指的是什么?(2分) ②文章第五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4分) 19.作者冬日游香山,赋予了冬日香山一种深刻的精神意蕴。自然界有很多景物都会触发我们的情感,带给我们感悟,请你选择一个,说说自己的体验。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项中应为“磨砺”、“摒弃(bìng)”;B项中应为“轩然大波”、“书声琅琅(láng)”;D项中应为“寥寥无几”、“循规蹈矩(jǔ)] 2. B (A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C项“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D项“供认不讳”指受审讯者完全承认所做的事情。) 3.D(A项句子不合逻辑,“并无没有出众之处”双重否定表肯定。B项句式杂糅,“制定出决定……的方案”。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才能”。) 4. A(《国语》是国别体) 5. A(①根据前面的内容可知应先说“草”,后说“鱼”; ②根据由近及远的描写顺序)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B 7.B 8.C 9.D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 略 11.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5分。共6处断点,断对2处给1分,3处给2分,以此类推。在不当断处断,要倒扣分。] 12. 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云无心以出岫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终刚强兮不可凌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何妨吟啸且徐行 ⑦毕竟东流去 ⑧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3.(7分) ①C(“齐人乞吃祭品遭到妻妾的鄙视”理解不对,应是“齐人乞吃祭品,还恬不知耻地在妻妾面前炫耀”。) ②答案示例:我同意这个说法。此诗的开头确实不同凡响,清明情调在诗人 的笔下,并不是一味的哭哭啼啼,而是既描绘出春天桃李争艳的热闹景象,同时也点出人们祭扫荒垅,愁云黯淡的场面。一笑一愁,互为对称。一方面诗人并不因眼下遭遇逆境而对大自然的生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贬再贬,身处荒陲,逢此清明,很自然地会激起有感于生死大限的心灵颤动。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3分)D(A项中内容,只是原因之一;B项屏的华丽程度与使用人的文化水平没有必然关系;C项屏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并不普遍。) 15.(5分) ①屏能起分隔作用,又使空间流动;(2分) ②屏既有实用价值,又可置书画,是种艺术点缀,具有艺术价值;(2分) ③屏有间隔作用,使主宾、男女、君臣等借助屏各得其宜。(1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B E(A选项认为作者对冬另外三季的态度是“淡漠甚至厌恶”,一是文中无据,二是作者写另外三季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冬。选择本项是犯了忽视整体观照而解读的错误。C选项对比喻句的设喻意图解读错误,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D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 17.(5分)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1分)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2分)。引领出(1分)文章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1分) 18.(共6分) ①(2分)指的是“满世界攀附于山的花叶”(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1分) 和“满世界没完没了的游客”(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1分)。 ②(4分)香山万物凋零却依然伟岸,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万物凋零依然伟岸”(2分);“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2分) 19.阅读延伸题(10分) 评分标准:联系合理(2分);理解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

高中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高中: 双流中学2012级2月考试语文试 题下一篇高中: 没有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编辑:张坤   查看:31149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https://m.98zw.com/zwsc/30594.html

相关时事论据作文素材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