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被荒废的有志青年
文章摘要:老三年久残破的屋子,是我的梄息地;老三届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才明白,自己其实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平淡如水的时光,好高骛远,遗憾终生。老三届被他的成熟书体在笔法、结字、章法诸方面悉心安排,一见即知为八大,绝无一般书家难以摆脱的&ldquo。老三届被荒(一) ­;老三届被荒废亲爱,不用担心我,藏在我心中的那个梦,我没提及但却根深蒂固,不会因为人生中这小小的挫折而挫败了那颗独领风骚的心,也灭不了那个吞天盖地的梦。
公元一九六六年的春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随着运动的持续发展,深入,所有的学校都在停课闹革命。以至于从那时起,老三届开始诞生了。在随后的日子里(两年之后)又掀起了知识青
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的高潮。于是知青这个名词开始扎根于中国大地。(其实早在文革之前的五、六十年代就有邢燕子,侯隽等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
老三届者,顾名思义,就是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一九六八三年当中的初中与高中毕业生。由于它产生于文革的无限期停课期间。所以统一称呼为老三届。老三届诞生伊始,是在中央的高考延期,停课闹革命的一声令下后,随着运动持久开展逐渐产生的。老三届就是见证了文革全过程的一个青年学生的群体。这个群体中只有六六届学完了他们在初中或者高中的学业。而六七、六八两届学生只在中学里学习了两个或者一个学年的学业。就是说,这两届的学生在随后的两年里没有学习到应该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而六六届的学生则是在已经毕业了的学校里留守了两年多的日子。他们失去了高考和中考的机会。白白地在已经毕业了的学校里搞了两年多的文革运动。可以这样说:是文革改变了老三届一代人的命运。老三届这个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群体,于公于一九六八年的秋天。站在人生的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了对各自命运的挑战与抗争。
知青这个早在文革前就产生的名词,在文化革命运动开展两年之后的一九六八年在全中国范围里开始了轰轰烈烈地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之后,知识青年才在我国叫响的。知青其实不能代表老三届。只是一九六八年的下乡高潮中是以老三届中的学生群体为主体。这些学生群体中也不乏有坚持留守城市,拒绝下乡的学生大军。老三届里的热血青年首当其冲地奔赴农村的一群学生群体在一九六八年的下乡高潮中也开始走在了同一个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起跑线,在广阔的天地里开始了别样人生的挑战。在随后的漫长年代里,这些热血青年的命运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在乡下只待了短短的几年就返回城里另谋职业或者找到了求学的路子。有的却在乡下留守了三年,五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有的竟然在乡下扎根到生命的结束。这些当年的热血青年的命运在后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巨大裂变,在各个行业中有成为出类拔萃的精英,也有成为失业下岗人员,成为老来失去寄托的可怜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自从文革中的老三届里的知青先锋之后的10个年头里,上山下乡成为青年学生的必选道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奔赴农村,使得知青队伍不断地壮大……
如今,无论老三届还是知青。这些人都即将走完人生之路。他们有的是时代的佼佼者。(当然属于极少数)而大部分人还得与命运抗争。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这个社会,贡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他们默默无闻地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人生诗篇,应该说是一代人的骄傲!
由于老三届和知青在世界上唯独中国特有,因此,也称作中国老三届和中国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