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椎秦典故
文章摘要:典故(diangu)--博浪椎秦博浪椎击秦始皇,帝师王佐数张良博浪一击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博浪一击震天地——张良早年曾在淮阳学习礼仪制度,秦灭韩国之后,张良散万金家财、东行淮阳见故人沧海君,得到一名大力士做刺客,并让铁匠打造一柄重达三百二十斤的铁椎,伺机刺杀秦始皇。
典故(diangu)--博浪椎秦
博浪椎击秦始皇,帝师王佐数张良
博浪一击震天地;
圯桥三进升云霞。
博浪一击震天地——张良早年曾在淮阳学习礼仪制度,秦灭韩国之后,张良散万金家财、东行淮阳见故人沧海君,得到一名大力士做刺客,并让铁匠打造一柄重达三百二十斤的铁椎,伺机刺杀秦始皇。不久,秦始皇东出巡游,张良与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出于安全的考虑,秦始皇每次出巡所乘坐的车辆有五辆之多(史称五色安车),张良与刺客挥击铁椎砸烂了副车,即迷惑外人的“替身”车辆而令秦始皇逃过一劫。秦始皇大怒,诏令天下紧急搜寻刺客,张良不得已而暂时隐匿在下邳一带。唐胡曾《博浪沙》诗云:“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山东六国均被秦始皇所灭,为何他国公子不见复仇雪恨,独有韩国张良奋起椎秦?诗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张良的勇气卓绝与性格品质之不凡。而张良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的壮举,也令后世吟咏不绝。北周庾信有诗:“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明张煌言:“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清归庄:“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清秋瑾:“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清吴伟业:“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履。”宋文天祥有文:“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把张良椎秦与苏武持节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个人气节昭彰于当时与后世的楷模。
圯桥三进升云霞——张良于圯桥之上遇到黄石公而得授《太公兵法》,是促使张良从椎秦勇士逞匹夫之勇、到成为帝王之师运筹帷幄这一角色转变的关键。
司马迁《史记》记载,张良一日在圯桥上从容散步,见一身穿褐色衣服的老者来到张良面前,直接把鞋扔到桥下,眼睛盯着张良说:“小子,下桥为我取鞋!”张良猛然间想揍老父一顿。因见老父年高,故强忍怒气、下桥为之取鞋。老父说道:“给我把鞋穿上!”既然已经下桥把鞋拾上来了,那就好事做到底吧。于是张良跪在桥面为老父穿好鞋。老父伸脚受鞋之后笑着离去。张良惊讶地目送老父离去。老父走出一里多地后,又走回来对张良说道:“孺子可教哇!五天以后平明时刻,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跪下回答:“好。”五日后平明时分,张良来到桥上时老父已在,气冲冲地对张良说道:“与老人约期相会,怎么能够迟到,这是为何?”老父离去时边走边说:“后五日早些会面。”五日后鸡鸣时分张良来到桥上,见老父又先于自己到达。老父再次气冲冲地说道:“又迟到,这是为何?”老父离去时说道:“后五日早些来!”五日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不久,老父走过来高兴地说道:“年轻人应该这样。”说完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道:“读此书就会成为帝王军师。十年之后有王者兴盛,十三年之后你小子在济北见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老父说完就离去了,以后没再见面。天亮时张良打开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对此书格外珍视,经常研读而韬略大进。这一神奇经历以及张良由豹隐到豹变的传奇人生,令后世多所吟咏叹赏。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云:“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人此去,萧条徐泗空。”北周庾信《张良遇黄石公赞》:“张良取履,跪受无辞。兵书一卷,长者三期。昔称韩相,今为帝师。谷城黄石,还归旧祠。”唐杨炯有文:“吕望垂竿于渭矣,道峻匡周;张良授策于圯桥,功崇佐汉。”北宋苏轼有诗:“留侯之孙书满腹,玉函宝方何用读。濠梁空复五车多,圯上从来一篇足。”“濠梁空复五车多”,是指战国时在濠梁之上与庄子进行辩论的惠施(又称惠子),为人知识渊博,号称“学富五车”。苏轼有诗:“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元揭奚斯:“子房遇黄石,取履非所艰。”清朱彝尊:“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年。”元周德清有曲:“大胸襟进履圯桥,壮游玩乘槎大海。”
北宋苏轼《留侯论》一文并未全面评价张良一生事迹、功业,而是仅仅围绕张良圯桥进履受书之事展开,从黄石公与张良二人间的互动来论述张良。《留侯论》文章不长,译成白话文与读者共赏:古代所称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的气节。人的情绪有所不能忍受者、匹夫受到侮辱,就会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样的行为不足以称为“勇”。能够称得上天下之大勇的人物,一定是那些“突然面对变故而不惊慌,无故面对羞辱而不恼怒”之人,因为这样的人自身所挟持的功夫颇大、而怀抱的志向高远。张良在圯桥上遇老人授书这件事很怪异,但怎么就不可能是世上的隐名君子出世来试探张良呢?从微末处观察张良其人,都含有圣贤相互警戒之义。而世人不深察其中奥妙,以为纯属鬼物神话,不是太没有见地了吗?况且这件事的意义不在于授受书籍本身。韩国灭亡之际,秦国势力正处鼎盛,以刀锯鼎镬对待天下士子,平淡生活、无罪而遭身死族灭者不可胜数。平民百姓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力与勇气,也无法逃脱厄运。因为秦国执法太过严苛,锋芒不可侵犯、气势难以侵夺。张良不忍国灭家亡之忿忿心情,以匹夫之力而逞勇于博浪一椎。张良虽然没有死于秦始皇追捕,但情势之危险可谓不容再犯毫发之差错。“家有千金不死于盗贼”,为什么呢?因为富贵者生命可爱、可贵,盗贼之性命不足以抵偿自身之生命!张良以盖世之才华,不采用伊尹、太公之计谋,而是仿效荆轲、聂政之刺客计策,虽然侥幸不死,却依然让圯桥之上之老父深为惋惜呀。因此,黄石老父才在初次见张良时,倨傲无礼以便深深摧折年轻气盛的张良之自尊心。张良能够忍耐羞辱,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事,故黄石老父才会说“孺子可教也”。
苏轼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刘邦因不忍韩信称王而惹恼了韩信,导致韩信与项羽联手,刘邦岂能最终胜出?!清邵弘杰《游留侯洞》诗云:“昔年长揖谢封侯,好看黄冠遁迹幽。一击未消亡国恨,三期不再圯桥游。谷城有墓封黄石,古洞藏弓枕壁流。闻说长从赤松子,到今何处问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