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哲与半半驯鹰法的故事
文章摘要:赵明风轻云淡,回忆划破天际,与紫阳西下,出现在世界的另一边,从此你的世界里不再有我,我的生活里没有了你?赵明哲时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在说两位古代名人,否则他会用拳头证明这层关系。赵明哲与严肃些说,你都不算是个人。赵明哲与半我豁然开朗;赵明哲与半半是一个能相知相伴的知音。
"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重叠"。看了赵明哲有关驯鹰的故事,便想到了这样一句诗。因为赵明哲的驯鹰,取的就是诗一样的"半半法",
如今年届,六旬的赵明哲,驯鹰已有四十多个年头了。赵明哲出生于一个叫打鱼楼的村庄,这个村庄在吉林雾凇岛西岸,距土城子北面约十公里处。
打鱼楼又叫鹰屯,那可是努尔哈赤当年设立的"皇家猎鹰专供站"。赵明哲就是众多驯鹰流派中仅剩的一个支流中的第十三代传人。他12岁就跟着爷爷学架鹰,15岁就开始独立捕鹰驯鹰了。
因为鹰从来皆认为自己是空中霸主,最初被捕捉到的鹰是有着一股桀骜不驯的傲气的。你给它食物,它往往不会拿正眼看一下。要让它肯吃你的东西,那就只有一个途径——熬鹰。
熬鹰,就是让鹰与鹰把式昼夜四目相对,从而消耗掉鹰的那种桀骜之气。这一过程与其说熬鹰,毋宁说熬人更恰当。赵明哲记得第一次熬鹰时,自己18岁。他举着架鹰的胳膊,紧紧盯着鹰的双眼。爷爷告诉他,如果自己熬不住先合上了眼,那么你就失败了,这只鹰也就难以熬成功了。一宿又一宿过去了,那鹰毫无睡意。这可把赵明哲给急坏了,他暗暗给自己打气:看谁能撑到最后!
熬鹰的人根本就不能久坐,坐久了,困意就会袭上来。赵明哲当时只是一个劲儿地走动,不停地吸烟。又过了几天,眼瞅着那鹰的下眼睑慢慢抬起来,终于将那对亮黄的眼睛给盖上了。赵明哲一乐,自己双眼也睁不开了。
再过一天,鹰也就低下了那高昂的头,肯于俯首进食了。其实,这驯鹰的第一个过程就得严格掌握"半半法",时间长了,即便那鹰熬成了,它也会失去了锐气。你得想尽办法为它催眠让它早些睡去。
驯鹰中的喂食也有讲究。将肉块切好后,赵明哲就会在一旁发出"啧啧"的吆喝声,以让鹰形成条件反射来进食。可要严格掌握分量,因为只有在"半饥半饱"的情况下,鹰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会处于一种最佳状态。
在鹰的体形上也要让它"半肥半瘦"。"膘欠了体力上不去,根本抓不到猎物,而且东北这天气,说不定哪天就把鹰给冻死了;但如果膘过了,它就飞了,到那时候,你求爷爷告奶奶都不中!"
让鹰保持体形,赵明哲自有他独特的方法。那就是将麻丝缠成指头大小的一个团,形似橄榄,再在外面敷裹上一片生鲜牛肉。饿极了的鹰,叼住那东西便贪婪地一口吞下去。可麻丝是消化不了的,通常在进食十小时后,鹰就会自动将它从口中吐出来。倘若麻纤维中能挤出油脂来,就说明此鹰营养过剩:揉一揉,其中只有寡淡的清水了,则表明肥瘦适中或应当适度补充一些养分。
尤其还有一项让人震撼的,就是无论你花费了多少心血驯出来的鹰,也不管这鹰的品质有多么好,你只能享受它一半的时间。因为他们有祖训,秋天新捕捉到的鹰,都必须在次年春天放归山林。而每放一次,赵明哲都会心疼一次。可这四十多年,他驯了七十多只鹰,也就心疼了七十多次。但他也知道,越是舍不得,越是要放手,因为与鹰相伴了一生的他清楚地知道,如今,天上的鹰越来越少了。只有坚定不移地放,才能保住鹰的族群,才会不让其他所有的人所有的物种心疼。
赵明哲被央视收入《中国记忆》,央视称他为"最后的驯鹰人"。正因为他的"半半驯鹰法",他才得以成为"最后的驯鹰人";而有了他的"半半驯鹰法",我想他绝不只是"最后的驯鹰人"。因为他的一切"半半法",就是为了满足其祖训。而这只可享受鹰一半时间的祖训,让他们的家族与鹰族会长久地一同昌盛与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