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作文提醒
文章摘要:高考优秀作文提醒 由查字典作文网资料整理(一)高考优秀作文胜在以情动人这优秀记叙文,均有一个明显的优点:以情动人。父亲陪女儿去上海治病的一篇,情感的峰巅是父亲得知女儿平安无事后,“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
(一)高考优秀作文胜在以情动人
这优秀记叙文,均有一个明显的优点:以情动人。
父亲陪女儿去上海治病的一篇,情感的峰巅是父亲得知女儿平安无事后,“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故作者水到渠成,简洁抒情:“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
外婆病危放弃治疗一篇,更是掀起了惊天动地的情感潮汐,她老人家担忧子女因母病陷入经济困境,决定悄悄归去,不当儿女的拖累。这是最后一瓣母爱,也是最伟大的、令人心碎的母爱,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故本人在阅后借“石榴花”写了一首七绝(见评语),以表由衷的敬意。
考生小友们,当你提笔写记叙文的时候,请选取那些最能打动自己情感弦索的人和事吧!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他人,特别是阅卷老师。
那么议论文呢?它以说理为主,要不要有“情感”呢?要!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匕首,富有极大的理论穿透力和杀伤力。然而,它的背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动着先生的炽热情感激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江苏考生处理议论文中的情感因素时,把握得不太理想,往往“以情代论”,写成了议论性的抒情散文。这,有待改进。
(二)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如今高考作文中请古代名人、当今名人来帮忙的,太多太多了。前年考《绿色生活》,一二十万“陶渊明”和“梭罗”忙不迭地前来报到。今年“比较忙”的有屈原、杜甫和范仲淹先生,因为他们都有关于“忧”、关于“爱”的不朽名言。我们不会一概否决古今“名人”的介入,写得好,同样生色。但是,说实话,这很难如愿,因为他们的“目标”太大、太明显,已经被人们说千道万、“油水”基本上榨尽了,要想别开生面,难于登“蜀道”。而且,十几万、数十万考生一齐扑向几个“名人”,重复率极高,撞车频繁,再好的话头也被汹涌“大流”淡化了。
怎么办?写自己,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写自己的喜怒哀乐。
“自己”,总是富于“个性”的。在高明作家的笔下,每一个人都是“典型”。这是传统文艺理论的“套话”,但不可忽视。本版发表的“考语文,别喝水”,令你发出“苦恼人的笑”,笑后陷入沉思。还有那位比考生还要紧张的“老班”,她的唠唠叨叨,她的前言不搭后语,她的踮起三厘米鞋跟、蹑手蹑脚,无不令人心旌摇曳。这是从自己生活中捕捉到的活蹦乱跳的“小水珠”,委实可爱极了,它们都是“这一个”,绝对不会混于“鱼目”。
写“自己”,总是最容易动感情的。自己不感动,焉能动人?故高明的考生,往往在自己的情感天地中选择那些一想起来就会落泪或欢笑的人和事,如本版发表的“桃花坞旧事”,作者对自己的“舅爷”真的从心坎儿里动感情了,所以写得“绵远悠长”,“能把人的魂儿勾走”(作文里的话)。
有人说,如今的高中生“没有生活”,因为他们只知道温课迎考,生活面十分狭窄。这话就有点“那个”了!什么人“没有生活”?只有停止了呼吸的人。咱们的高中生尽管处于重重压力之下,但作为一个大活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活人,怎么可能“没有生活”呢?有,只待你自己去发现罢了。前面提及的“考语文,别喝水”,多么平常,多么无奈,又是多么容易出彩啊!今年四十八万考生,几乎每个人都碰上了这桩尴尬事,然而,只有这一位考生写了它,而且写得有情感、有韵味,美好极了。为什么?因为他是自己生活的有心人,他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故而,他成功了......
(三)发现“亮点”,迸发“亮点”
本报刊登的两篇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均有构思上或文字表述上的“亮点”,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不由得一亮。有了这一“亮”,你的分数就可能“更上一层楼”了。
早先我说过,“亮点”就是“亏他想得出来”,一种令人神往的“机智”。譬如第一篇,写儿时随老祖母买“山楂糕”,有几句便是行文上的机智:“‘来块山楂糕!’‘好咧!’只见伙计取下一块糕,拿出一张暗黄的油纸,三下两下就包好了,然后祖母的一分钱便从衣襟里滚了出来,‘口当(一个字)’的一声落入盘中。”这‘口当(一个字)’的一声,简直好听极了,令读者心驰神往,甚至热泪盈眶。这是生活的赐予,凭空想不出来。此文的后半部分,写“我”给自己的小儿子买传统的“山楂糕”,谁知小朋友不屑一顾,更不知“太奶奶”是谁,继续“咔嚓”他的薯片。如此对比,如此反差,自然而然地带出了“我”的“新忧”:“清甜的味道一点都没变,或许早已都变了......”这是总体构思上的“机智”,“忧”与“爱”到此时已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要想进入“优秀作文”行列,或者“准优秀作文行列”,必须有“亮点”,这是毋庸置疑的。请高三学生认真品味生活,捕捉稍纵即逝的诗意的灵感,坚持数年,必有收获。待到高考临场时,你即使没有“太阳”,也会有“月亮”,也会有“星星”,起码也会有一两只小屁股上闪光的“萤火虫”......
(四)进一步练好写作基本功
写作基本功,不仅仅指“文通字顺”。就高考作文而言,它包括“三基本”:审题基本正确,结构基本完整,表述基本通顺。本版发表的优秀作文,首先做到了这三点,而后才可能妙笔生花。
高考,是人才选拔考试,必须“命题”。有了“命题”,就得“审题”,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叫你向东不得向西,叫你“踢足球”不得“打排球”。否则,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就无法比较和鉴别了。我们主张逐渐降低审题的难度,让考生专心致志地把“文章”写好。然而,“难度”总得存在,因为要凸显“区分度”。所以,考生依然应该注重审题,一字一句把考题咬一咬,尝一尝,弄清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滋味。匆匆扫描,“整体打包”,是如今审题过程中易犯的毛病。今年就有某些考生,无视“与”字的复杂性,笼统地评说“忧与爱”:“忧与爱”好啊,有了“忧与爱”就能和谐,就能进步,就能什么什么......这分明不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原因何在?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审视对象作出准确的判断,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高中生应当在平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样,临考时就不会“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故“思路”一乱,一切皆乱。我们要求广大考生有一个基本明确、比较清晰的思路,不能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几年,高考作文中结构零乱、残缺不全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意识流”化,把网络散文的随意性带进考场了。这类作文,不停地分小节,跳荡不已,东一榔头西一棒,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他们忘记了“大珠小珠”必须“落玉盘”,不知道“意识流”往往就是“泥石流”!希望今后的考生,从高一起就加强写作思路的训练,有话好好说,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注重文章的内在凝聚力。
文字表述,是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载体,一切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文字上。我们要求考生首先要把文字表述搞得通顺一些,不能病句、错别字连篇,不能颠三倒四,不能搞只有少数人才懂的“网络言辞”,不能书写得歪歪斜斜、潦草不堪。这项训练,应当从小学里做起,从小养成好的文字表述习惯。有一年阅卷,我责怪高中老师没教好,他们说“根子在初中”;后来我问初中老师,他们说“根子在小学”......呜呼,看来要追究到幼儿园里去了!我认为,各阶段有各阶段的责任,还是大家齐心协力,把咱们年轻学子的文字基本功扎扎实实地训练好为上,善哉善哉。
(五)记叙文少议论 议论文少举例
今年出了个好题目:“忧与爱”。考生不必为考题中的“关键词”绞尽脑汁,究其准确含义:“忧”,谁不懂? “爱”,谁不懂?放开手写就是了。但此题也有难度,“忧”不是对“乐”,“爱”不是对“恨”,如此稍稍“错位”,“与”的文章便可以做得比较复杂了。
由于考题相当“可爱”,语文色彩浓郁,故今年的作文卷上充满活气,也很“可爱”。一个明显的动向是:干巴巴的、讲公理常理大道理的议论文少了,鲆活的、写考生自己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记叙文多了。这是值得欢迎的。
然而,有两种情形当引起关注:
第一,写记叙文不要动不动就发表议论,生怕人家看不懂。好的记人叙事的文章,均凭形象和情趣来打动读者,特别强调巧妙的生活“切入点”,特别强调“一以当十”的、生气灌注的“细节”描写。本版发表的优秀记叙文,都有“亏他想得出来”的小情节,都有“亏他想得出来”的好细节,这就是“机智”,这就是“尽在不言中”。请今后的考生注意:你一旦选定记叙文,就下功夫去描写,去记叙,千万不要动辄站出来发表自己的高见。
第二,写议论文不要拼命“举例”,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举例”必须服从于“议论”。今年,有不少考生在一篇议论文中连抛数例,结果是“贪多嚼不烂”,一个例也没有分解、剖析好。譬如,有相当多的议论类作文,下笔便是屈原、杜甫、范仲淹,泛泛而论,蜻蜓点水,机械重复,分析得极其肤浅。我们恳请考生:尽量精选一个“例”,认真审视,过细解剖,努力把其中的道理揭示出来,千万不能“满天星”。俗话说,“星多月不明”,你还是抱住一个“大月亮”为好!本版发表的“说茶”、“说草木味”,都是集中笔墨论析一个事物,既透且彻,既清且爽,读来痛快淋漓。再呼吁一声:写议论文,请用一个“例”,狠狠地将它嚼“烂”!
(六)议论文要有好“由头” 记叙文要有好“口子”
何谓“由头”?就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一个“话瓣儿”。好的“由头”,均有益于议论文的生发。鲁迅先生的代表性杂文,基本上都有一个精彩的“由头”,如《最艺术的国家》的开头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斯言一出,下面揭露“中庸”的虚伪性就顺流而下,势如破竹了。
好的“由头”从生活中来,如前面提及的“男人扮女人”和“逗小虫”。要想捕捉它,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也可以从阅读中来,一些有内涵的趣闻轶事,常常能够提炼出好的“由头”来。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读来令人疲倦。如果有个比较漂亮的“由头”,抢先“亮”一“亮”,阅卷人的眼球也会随之“亮”一“亮”,你再说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会太犯嫌了,况且,一旦有了好“由头”,你以下的行文议论,便容易触类旁通、有所拓展了。
本版发表的优秀记叙文,多有一个好的、小心的“口子”,如第三篇写“农民工乘绿皮车”。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写“农民工”,写“农民工子女”的相当多,但往往笼统地从大而空的“面”上下手,说他们如何辛苦,如何纯朴,如何高尚,如何无助,等等,读来大同小异。这一篇“绿皮火车”就不同了,它透过小小的“绿皮火车”的窗口,看到了农民工心底的“忧”和心底的“爱”,生动而又鲜活,单一而又杂多。诚可谓一枚小小的银针,刺到了最灵通、最敏感的“穴位”上,令生活的“大象”全身发麻,全身注电!黑格尔希望文艺家能用“小虫”去追赶、甚至超越生活的“大象”,道理就在这里。高考生固然不是“作家”,无须提这么高的要求,但学会从一个小小的“口子”打进去,继而扩大战果,挖掘、开拓,还是颇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