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九

文章摘要:矣yi  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4.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

矣yi

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4.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例解]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呜呼,烈矣!(《谭嗣同》)

[例解]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语气助词,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9.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例解]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因yin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4.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yu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例解]“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例解]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解]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例解]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例解]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2.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3.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解]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的。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例解]表示疑问语气。

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表示反问语气。

编辑:罗杰   查看:44706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https://m.98zw.com/xzjq/42486.html

相关文学常识写作技巧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