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

停顿

文章摘要:(二课时)[教学目的]  1、掌握停顿的概念及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掌握停顿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点]停顿的不同类型  [教学难点]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停顿?  停顿是 ...

停顿

(二课时)[教学目的]

1、掌握停顿的概念及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掌握停顿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点]停顿的不同类型

[教学难点]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二、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一)一致关系

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朗读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

点号表示的停顿,可以分为四级,见下表:

顿号

---------------------------

逗号

分号 冒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

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如: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了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段中凡是有标点的地方,朗读时都必须停顿,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点号,实行长短不同的停顿。

(二)不一致关系

有时,书面语的标点同朗读中的停顿也常常有并一致的地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如: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朗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

再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课堂练习:试用不同的停顿对区别下列句子的不同语意。

(1)A、学习文件B、学习/讨论

(2)A、读了/一篇课文B、读了一遍/课文

(3)A、反对/目无纪律的行为B、反对目无纪律的/意见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试看下面一段话:

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地忙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鲁迅《祝福》)

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三、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鲁迅《祝福》)

2.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第二课时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

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如:

1.在建设工作中,犯一些错误,有一些缺点,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吴晗《论谦虚》)

2.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郑振铎《海燕》)

课堂练习:

①中国共产党干了五十八年的革命。五十八年里,新情况,新任务/层出不穷。

②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

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

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堂练习:

(1)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鲁迅《药》)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

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帷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课堂练习:朗读以上例句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

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1.A、改正/错误的意见(动宾短语)

B、改正错误的/意见(偏正短语)

2.A、通知到了(补充短语)

B、通知/到了(主谓短语)

3.A、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不是坏人)

B、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是坏人)

4.他的老朋友公证人觉得,徜使查理葛朗台不回来,这个有钱的独养女儿稳是“嫁给”/他当所长的侄儿了。(巴尔扎克《守财奴》)

5.我看到儿子提着/爸爸从北京买来的礼物,高高兴兴地走进屋来。

(七)避免误读的停顿

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语速

(二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语速的含义及影响语速的主要因

编辑:郭笑诚   查看:42762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https://m.98zw.com/xzjq/41874.html

相关写作基础写作技巧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