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资料汇编_8500字
文章摘要:复习作文8500字:怎么写好高考复习资料汇编8500字作文?第一部分 高考命题趋向及复习对策〔命题趋向阐释〕谈高考复习,年年如是,总有“老生常谈”之嫌。但“稳中有变”,却总有文章可做。所以要谈复习,还是要借重《孙子兵法》中的“知已知彼”这句话。主要是要“知彼”。以下是吴伟秋写的《高考复习资料汇编》范文;
- 作者:吴伟秋
- 班级:小学高考
- 字数:8500字作文
- 体裁:写人
- 段落:分2段叙写
- 更新:2023年03月26日 18时24分
第一部分 高考命题趋向及复习对策〔命题趋向阐释〕谈高考复习,年年如是,总有“老生常谈”之嫌。但“稳中有变”,却总有文章可做。所以要谈复习,还是要借重《孙子兵法》中的“知已知彼”这句话。主要是要“知彼”。(一)先看近六年高考语文卷的内容和结构为了叙述方便,按原题序和测试点相应集中的情况,划块了解。年份总分第一块第二块第三块第四块第五块第六块第七块1996150第1~9题,基础题,24分第10~11题,元曲赏析,6分第12~19题,古文知识,20分第20~23题,工业科技文阅读,10分第24~28题,音乐艺术短文阅读,10分第29~31题,填空、修改,10分第32~33题,看图作文《尝试》,60分1997150第1~9题,基础题,24分第10~11题,唐诗赏析,6分第12~19题,古文知识,20分第20~23题,生命科技文阅读,10分第24~28题,散文评论文阅读,20分第29~31题,填空、修改,10分第32~33题,材料作文《助人》,60分1998150第1~13题,基础题,26分第14~15题,诗诗赏析,4分第16~22题,古文知识,20分第23~26题,生命科技文阅读,10分第27
名师点评:本文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家庭中发生的事件——父亲偷偷用酒精假冒“贵州醇”出售,坑害顾客,遭到“我”的反对和抵制。在“我”和妈妈的教导下,终于使父亲改邪归正。通过这个故事凸现了“珍惜诚信”这一主题。文章对题意理解准确,中心突出,紧紧围绕“诚信”二字做文章。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构思精巧,记叙生动,善于描写。文章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完全符合“我”的身份特点,表现了真挚的感情。综合看这六年作文题,从形式看,有命题型、半命题型、供材料型和看图作文;从体裁看,记叙、说明、议论、体裁不限都有;从能力考查看,有记叙、说明、议论能力,有概括能力,有联想、想象能力。这些能力考查,都以充分的实际素材为本,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见,这六年的作文考查,相当全面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二) 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1.关于阅读考查近年来,高考作文卷绝大多数题都安排了相应的语言环境,帮助阅读理解。这里主要是指短文阅读。短文阅读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即是古文、科技短文和文艺(文化)述评(鉴赏)类短文三块。(1)古文阅读连年高考的古文阅读,内容都是从正面的不同角度讲做人标准的。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古文阅读,已经把着重点从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的单一考查扩展到人物的评价、文章观点的评价方面,而且重心落在后者一边。这个方向是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古为今用,体现了整体阅读的要求。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二,内容总是文字的统帅,如能把握好内容的理解,理解字词句会方便得多。把握好了内容,就可得“融会贯通”之妙。(2)科技短文阅读多年来,高考这一块提供的短文所反映的信息,基本上有四大特点:①新——反映了科技新领域、新成果;②尖——反映了新的尖端科学研究情况及其成就;③实——反映了科研工作及其成果的实用意义;④超——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具有超前意识。自然,科研工作必须具有这些特点这些意识。这里所指的是,材料不是科技领域中已经成为历史性资料的东西,也不是已被人们基本了解的东西,而是新的、尖端的、超前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关于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意识,符合关于学生应有科学素质的要求。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科学素质,没有这些实质性内容,就太一般化了,将来的创造,其起点就不会太高。所以,在科技文阅读的方法上,要把握其内容上的这样三个问题:其一,科技成果或信息的实践意义;其二,成果、信息的基本结构、程序或原理;其三,基本的科技、信息的思想观点。科技短文的行文,其语言及其结构是严谨的,所以,要注意其概念的同一性,即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式,还有种属概念的呼应关系,当然也会有概念的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等,这是阅读时应该把握的另一方面。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的科技说明文,选材典范,考点及题型稳定,但题目的综合性较往年有所增强,干扰性较大,并着重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确切理解和文意的归纳概括。例如1997年第21题,语句选自第二段,据其下文所举例子可明确看出,原文强调颅脑中的“所有物质”几乎都可以在肠脑中找到,而A项讲的颅脑中“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显然“几乎能够找到”与“存在于”的含义是不同的。B项的句意简化后为“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物质进行活动”,这显然也不合原意,因为颅脑是依赖自身的物质进行活动的。D项谈“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是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因为颅脑运作所需相同的物质,只是肠脑中所有物质的一部分。只有C项符合原意。1998年第23题是考查对全文主要信息的理解归纳。A项是对第一段的正确引申。B项、D项分别是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正确概括。C项错误在于“已经”一词表述不准确,因为原文中提到“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还只是一种“专家的担心”;后面提到“抗除莠剂的作物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一旦”一词,也只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不表明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1999年第17题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假说)的理解。B项“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显然理解有误,因为原文阐述的是“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没有了“调节性”,该句的意义就差之千里了。2000年第18题考查贝尔奇斯做实验的内容,D项显然不属它做实验的内容,那是做实验后利用得出的原理生产的一种东西,那还在考虑之中,还未变成现实。总之,科技说明文的选材及题目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准确筛选相关信息并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的要求,较客观地检测了考生的阅读水平。此部分在北京地区试卷抽样(共10分)平均分为4.801,也接近一半。科技短文阅读的答题,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方面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提炼、评价其内容及观点;一方面能利用其概念和判断解答其中的问题。再一点,理清其思路、程序及前后联系也是重要的。(3)文艺(文化)述评(鉴赏)类短文阅读这一类阅读恰与科技短文阅读互为“姊妹”,完整地体现了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选文都是课外的,对考生而言都是新的。阅读思路步骤和科技短文相似,其大前提是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把握内容要旨和文章观点,进而具体把握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因为这类短文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化特色浓郁,所以,还要注意其题目特色及其与文章的密切联系,例如《世上最美的坟墓》的“美”,《贝多芬之谜》的“谜”,就都应该认真理解,搞清其全部内涵及其精要。再一点,理解其中的修辞特色和修辞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学习文学性课文的基本方法。这类阅读,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种变动不大的测试形式,那就是要求考生在规定的字数里,能准确概括定义、解说概念,或者利用原文材料组织答案。例如,1995年的5道题中有3道,1996年5道题中有4道,1997年5道题中有2道,1998年4道题中有3道,1999年4道题中有1道,2000年4道题中有3道,比例是相当大的,2001年的21和23题。自然,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对其中所介绍和评论的东西界定不了,其思想观点不能理解评说,就不能做到准确、规范、清晰、连贯、得体地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提高阅读理解、提炼材料的能力和最经济地组织材料的表述能力。1997年Ⅱ卷大阅读题的材料节选自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作为散文集的导言,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对散文的一些看法,兼及对先前散文的分类、内容和形式的评议,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评论文章。由于采用填空、简答(限字数)和多选的题型,弥补了客观题的不足,考查了考生准确理解和简明表述的能力。由于阅读中填空简答是考生的弱项,因此,这部分得分率较低,1997年北京地区抽样(共20分)平均分为7.06,得分率只有1/3强,其中25题(共4分)平均分为0.97,得分率仅为1/4弱。此题要根据文意与散文文体的有关知识作答。“心”是“散文最重要的内容”,“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作文的意图”,那么现在通常就称之为“主题”或“神”了。“体”是如何能把这种“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这里的排列应是我们现在常谈的行文结构与层次,“方法”应是指谋篇之法,二者合起来叫“表现形式”。“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中的“文字”应是指“语言”,“新旧”自然指“白话与文言”,关键是要抓住“工具”一词,这样就不会理解为诸如修辞等其他事物。此题踩不上要点同理解不确有关。而第28题是属多选的区分度题,审题很关键,其中选答E项的较多,原因是没有看清题干“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这一界定范围。1998年的阅读材料为宗璞的散文《报秋》,作者借赞美玉簪花,抒发自己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本题的题型设计也分为填空、简答和多选三种类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散文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及整体把握能力。其中第29题,考查对文中反复使用“便”和反复使用“领取”的理解,北京地区抽样得分率很低,只有1/4强。这道题的解答不仅要求学生对词语的锤炼及表达有一定的功底,还要求学生对全文的主旨有深刻的理解。1999年的阅读材料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散文《创造宣言》,倡导人们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去“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认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其中第22题,考查对第四自然段中“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比喻的理解。许多考生将“刀法”的本体答成了“教材”、“课本”、“辅导资料”等,显然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或理解能力有限所致。2000年的阅读材料为鲍昌的散文《长城》,抒发了一种爱国之情,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表示了对祖国改革开放的信心。2001年的阅读材料是散文《门》,作者笔下之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道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这两年此种题的题型设计分为简答和多选两种类型,考查学生对散文的分析能力、赏析及整体把握能力。其中第24题,考查对该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要是没有从整体上去分析、把握文章,很容易选错答案。总之,提高阅读能力仍是目前中学教学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仍应训练学生在语境中去准确理解词、句、段,进而整体把握全篇,其中分析理解、辨别筛选、归纳概括等中层次的能力仍应是重点。阅读这类文章,还会牵涉到和语文有密切联系的各种知识,这是学语文的知识面和长久积累的基本功问题了。阅读材料除了这三类外,政治、经济类短文也不要排除。面对改革开放,我们除了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应有政治经济方面的素质,要有政治经济头脑。好在相应知识,高中都已学过。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如有不懂的概念术语,会附注释,不必考虑。至于阅读解答,当与上述思路相去不致甚远,不会有什么为难之处。2.关于文学欣赏文学欣赏能力考查,近几年略呈现加强的趋势。多年来这类题差不多都是以古诗为材料,1995年、1996年由词而曲,1997年、1998年又回到诗(2首),其中1997年不同的是采用两首唐诗,进行对比阅读,无疑又增加了难度。1999年、2000年和2001年都考查了对新诗的鉴赏,这3年中,只有2000年新诗出了两道题,古诗出了一道题,从而将题量增加了三道。估计2002年的变化不大。一般说来,文学欣赏题取材会是篇幅短小的东西,不会用篇幅较长的材料,因为从要求上说,只是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所以不会占很大的比重。这个要求,是我们解答文学欣赏题的一个基本尺子。解答文学欣赏题,仍是要把握所供材料的整体内容,不宜孤立地就题解题找答案。以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而言,投入地吟诵几遍,就可以看到李清照那活脱脱的爱惜海棠花的情态。一夜风雨,清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侍女“海棠花怎样了”。其实诗人早已料到,对侍女那不满意的回答,你看那急切的责备,惜花之情跃然纸上。1996年元曲,可以联系《三国演义》去把握全诗。连贯一读,作者推崇诸葛亮的感情很明朗。诸葛亮在诗中像巨人一般矗立,前面的“曹公”和“紫盖黄旗”对他只是陪衬,“鼎足三分”就是诸葛亮赤壁一场东风决定的。“曹公”被赶走了,孙权的“一分江东”难道不是诸葛亮信手扔给他的么?可见这元曲的情感倾向,和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完全一致。1997年的唐诗两首皆是描写洞庭美景,细品起来,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1998年贾岛的唐诗《题李凝幽居》,相信许多考生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诗中首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第二句“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1999年艾青的新诗《我爱这土地》,托物言志之情溢于全诗。作者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全诗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作者对光明的向往甚而不惜献身之情。理解了这些,考生在解答第10小题时,对“我”的理解就不那么难了。2000年郑敏的新诗《金黄的稻束》,全诗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引起话题,通过对稻、路上、天空、远山等多方面的联想,表达了这样一个中心——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抓住了这个中心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2001年臧克家的新诗《海》,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嗅、触、听觉四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形成全诗的发展层次,他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从上面几年的题目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到,解答文学欣赏题:①仍要整体把握,从语言形象和技巧的理解上着眼,不拘泥只言片字;②尽量结合相关资料,或者借助诗中情景,作联系、联想、迁移、揣摩,帮助打开思路。3.关于文化知识多年来,文化知识也是常规考查的内容,不妨以1994年至1998年的考卷为例,加以简单列举。1994年第8题考了人的敬称,占2分;“古文阅读”中第13题的“白衣时”,考的是服饰与社会地位知识,占2分;第14题考了人的代称“某”、“某公”,占2分;第16题“以赭染衣”,考的是服色,占2分。满分120分,而“称谓”、“服饰”两类占8分。1995年第10题文言文中出现了历史人物的姓氏名讳,而“文言文阅读”第14题一题,就涉有家事、人称、官爵、时间四方面的文化知识,满分150分中占6分,略有下降。1996年“古文阅读”第13、14题涉及饮食、职官的知识,虽不是所考的知识点,但却是所考知识点的理解条件,等于考了;而第30题填空,就有典籍、文具、科考、纪年四方面知识,占分虽不多而涉及面广。1997年“古文阅谈”第15题有关于人物称谓的知识;第30题也考查了关于地理、史书、戏曲等方面的知识。1998年第13题考查了关于吏制、纪年、科考、称谓等知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考到的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中学全12册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的,即使没学过,作为高中毕业生,差不多也不是生疏的东西,是应该知道的。文化知识往往较集中地见于重要的和篇幅较长的文言课文中,它们都是反映我国历史传统中方方面面实事实物的东西,是实词的一部分,名词占绝大多数。因为都有特定的实指意义,所以应该单列,作答时应该准确,不宜混淆,例如前几年考过的“江左”、“江表”、“寒食”、“望”等,例如《曹刿论战》等中的车马知识,《鸿门宴》中的地理、座次知识等等。一般实词可以通过理解文句获得答案,而文化知识类实词需要搞准弄清,才得要领。虽然1999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高考取消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但笔者认为,文化知识作为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还应作简单的了解为好。4.关于语言表述多年来高考语文卷,表述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重点。除了作文之外,大约有以下形式:①给无标点文字加标点,或者标点残缺部分补标点,这其实是考语义语感的判断能力的一种形式;②从个别字词的读音,或语气、语势,或节奏,看处理语句的能力;③改换句子的用途、语气或者结构,例如长句改短句,短句集长句;④辨析歧义句或者转述句子意义;⑤判别或修改病句;⑥选择实词、成语或关联词,鉴别使用不当的实词或成语;⑦为句群或短文前补或后续或中嵌句子,使之衔接自然;⑧修改或拟写常用应用文;⑨用材料中内容,限制字数,要求勾勒概念或解释概念,或回答问题;⑩用文字表述数的关系。第10种形式,只有1995年的第31题出现过一次,但可能是不少考生语言表述能力中的一处弱点。这里,想重提一下1994年的第21题,原题照抄。【例1】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号的一句相同”。“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这道题十分典型地告诉我们:读题必须注意严密。要求:①是“另举一个事例”。原题是个演绎推断句,大前提说的是“杰出人物”,已给的小前提是“李时珍”,因此续句(也是小前提)也必须是具体的杰出人物,而不能是群体形象。而“非同寻常的努力”和“辉煌的业绩”。续句内容也必须体现出来。续句的结构要求与原句小前提相同,就该找出相同点有哪些。再看1998年第33题:【例2】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再看1999年第27题:【例3】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下面再看2001年第26题:【例4】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以上例2、例3、例4几乎与例1如出一辙。这三道题都为审题、选材、造句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所以很值得总结出读题、做题的思路、方法、经验和教训。5.关于写作简单提出几点:①要综合读作文题、材料和要求,防止肤浅的字面理解;②立意要有“朴实、健康、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③材料要充实,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把空洞感叹之类的东西尽量毫不客气地舍去;④介绍、说明事物特征要准确、简明;⑤高考作文除1996年介绍漫画内容是说明性文字外,一般都具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所以迁移、联想、想象能力要做到自然、合理;⑥常见的应用文,如便条(请假条、借条、领条等)、书信、启事(失物、招领、寻人、工程、迁址、开业等)、通知、电报、广播稿、新闻稿、说明书等,行文的习惯要求和基本格式应搞清。如1999年高考考生的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移植记忆在小动物身上已取得了成功,于是科学家的目标转向了人类。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有一天记忆可以移植,那些因未完成科研项目而与世长辞的科学家们将不再遗憾。他可以将自己全部的知识理论安全地转移到另一个身上,让另一个人继续他的事业。这样能使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日积月累,只要一个手术,就会得到别人一生积累的知识,再加上自己一辈子积累的知识一并传给后人,这样人类的知识会快速地丰富起来。学生不必花十几年来读书,工人也不必积累工作经验,这样会大大节省时间。然而记忆移植也有很多弊端。假设爱迪生在进行灯丝试验的中途因故去世了,他的记忆带着“钨不能作灯丝”的结论移给了另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记得钨是不能作灯丝的,于是便向钨以外的金属寻求合适的材料,那么电灯还能不能发明就很难说了。因为记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类移植的是记忆而不是思维,这样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知识到了另一个人那里能不能被灵活地运用?另一个人能不能认同他的想法?二者能不能达到协调统一?记忆中还有一部分属于非知识的,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如何过滤这些只保留知识部分,也是科研人员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大挑战。生物的进化告诉我们:恶劣的环境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优良的环境反而能导致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如果人类真的那么轻而易举地得到知识,那人类还会有进取心和意志力吗?而这两样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而且是矛盾的,其发展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常常注意了事物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记忆移植也是这样。如果哪一天真的能够成功的话,也要考虑一下如何使其利大于弊,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评点:单纯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本篇作文是非常幼稚的。但是这篇高考作文的内容假如要写成议论文的话,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也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本来对记忆这类心理学概念便不是太了解,何况对记忆移植带来的后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呢?不过,许多考生仍是按照平时的训练,抱着保险的想法写成了议论文,这样,难以出彩也是正常的。这也使我们在挑选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时感觉非常困难。理论深度不够,表达与文采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下,但本篇的文采也嫌不足。我们选中本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讨论记忆移植给人带来的后果时,不是一味赞颂,也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其利弊,主张扬利去弊。能有这样全面而辩证的观点,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三)2001年高考命题特点简述稳定、平实、精细、求新,是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所谓稳定,首先是指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考查的范围与内容,试题的难度等都体现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许多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2001年试题出得较好,对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其次,试题的编排、框架、题量、题型等具有连续性,避免大起大落,这就有利于中学的教学与考生的复习。平实,是指试卷所选的材料从内容到文字均不艰深,题目不偏、不怪、不难,但做对又不容易,这是试题成熟的表现。精细,是说试题的考点较细,设计力图精巧。选择题不少似是而非,看似对的实际错,反之亦然;主观题从理解到表述都要求准确、细致,阅读题更加强调学生对材料的多层次的整体认识和领悟能力。求新,是试题有活力的表现,要求考生的文字应用能力较高;作文的话题和给的材料等都是在稳定之中出新求变,更加突出创新能力。2001年的高考语文题,更侧重于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如试题第一卷有古诗阅读欣赏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现代诗歌的欣赏臧克家的《海》,文言文阅读《田单为齐破燕收复七十城》,现代文阅读《为铜奔马正名》。试题第二卷有议论文阅读《门》,写人能力的考查有三道小题,长句变短句、修辞格的运用、缩写。写作题类型为话题作文,给了一段故事:内容为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前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七个背囊,即七方面的收获。分别装有诚信、才学、美貌、健康、金钱、机敏、荣誉,有一天,他走到河边要求渡河,开始还风平浪静,途中忽然波涛汹涌、船颠簸得很厉害。船夫对年轻人说,必须丢掉一个背囊,否则船负担太重将沉没,结果这个年轻人把装有诚信的背囊丢掉了,他认为其余六个很重要。让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写故事,编寓言,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如果学生对“诚信”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2001年语文试卷最能体现考生语言水平的是第五、第六题,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道题让学生用改写、扩写、缩写、仿写手法结合修辞方法,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有才华的学生利用平时的积累就会写出比较符合这二者观点的词句。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上应注重学生的朗诵,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投入,使他们的人格净化。再有,教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广泛涉猎方方面面。从考题映射到今后语文教学要侧重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读是索取别人信息的过程,不仅阅读面要宽,社科、科技、文言文、诗词、现代文都应有所涉及,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及艺术鉴赏能力。写是让学生索取很多信息后,如何有条理地将其加工出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如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思想水平,阅读欣赏能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将其贯穿进去,即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科教学中。1.国家的高考改革方案得到明显的体现多种媒体的反复炒作、全国各地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历经几年的研讨论证,终于在1998年底与国人见面了。教育部确定的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科目设置、高考内容、高考形式及录取方式改革。就语文试题来讲,主要应当研究的是高考内容的改革。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突出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改革方案中关于考试内容的改革,可用三句话概括: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的题目。纵观2001年高考语文命题,题型与2000年大致相同,但考题内容有些变化,角度有所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命题材料进一步切合了教学和学生实际,包括语言知识(第1~7小题)、一些语句(第3小题)、阅读材料(第三大题)、写作材料(第27题)等;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学鉴赏的考查(第8、9、10小题);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第25、26、27小题);减少了部分纯知识性内容的考查,以便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2001年考题同2000年和1999年考题一样,没考“名言名句的默写”、“文化常识的识记”、标点等内容)。据考后许多老师透露,许多平时一些教师看好的学生并没有得高分,而那些语文功底好又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得了高分,一些语文能力差的考生比常年的高考得分还要低,试题的区分度明显扩大。2.高考考试尺度依然《高考说明》十分强调与《教学大纲》要求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体现大纲精神方面,2001年高考语文题做得越来越好。假如任意从试卷中抽出一个题目来,都能用“语言文字水平”、“听说读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把尺子去衡量它。从这个角度讲,200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较2000年来说,题型几乎无任何变化,因此,可以说,就总的题型来看,已经用了多年的试卷结构在体现高考语文的信度效度,保证高考考试的公正公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在历年对高考语文的评价中并没有受到过多少批评,相信今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3.语文这个例子,你学懂了吗跟其他学科相同,语文也是通过示例传输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小到段意理解、大到篇章做法,窄到语言文字,宽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个例子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结论:①以课文为中心,举一反三。2001年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