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路走来_3000字
文章摘要:高三作文3000字:怎么写好我一路走来3000字作文?我一路走来【博客征文】题记:人,总是要往前走的,哪怕是身处各种矛盾的夹缝之中。这些年来,经常在各种传媒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的各种新闻,而每次都会或多或少地牵动自己的神经。大学,自己曾经的梦想,曾经是那样的接近,却又是那样的遥远……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还是很令人羡慕的,尤其是乡下的孩子,更是把考大学当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以下是卢家驹写的《我一路走来》范文;
- 作者:卢家驹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3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36段叙写
- 更新:2023年02月01日 14时10分
我一路走来【博客征文】
这些年来,经常在各种传媒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的各种新闻,而每次都会或多或少地牵动自己的神经。大学,自己曾经的梦想,曾经是那样的接近,却又是那样的遥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还是很令人羡慕的,尤其是乡下的孩子,更是把考大学当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垦职工的儿子,早就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想,但现实与梦想之间总有着太大的差距。最后,我顺着母亲的意思考了高州师范。那是一个我并不喜欢的职业,更因为它当时还只是一个中专学校。可没办法,父亲已经放出狠话:家里没几个钱再让你折腾了!就是这句话,让我走上了我如今还在走着的路。
在高师求学的日子,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虽说是头一回离开农场外出求学,但我并不孤独,因为这里有我以前的中学同学,而且是好几个;授业的恩师中,也有几个是曾经在我们农场工作过的知青。尽管当初是无奈之下来的学校,但高师那种好学、奋发的氛围也确实感染了我,更是激发了自己骨子里那股不认输的个性。
毕业后的当年,我回到了家乡。带着学成归来的跃跃欲试,带那种着自食其力的豪气,我走上了七尺讲台,开始了当“儿童团长”的历程。可这从教的第一个学年,我就遇上了艰难的挑战——学校安排我教二、四年级的复式班的语文。
虽说“出生牛仔不怕虎”,可毕竟在学校没有学习过关于复式班这方面的内容,因而着实忙乱了好一阵子。好在对孩子的心理特征还有些了解,知道他们要啥怕啥喜欢啥,总算还能镇得住。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发现和我有太多相同的爱好,更愿意和我接近了。或许在他们眼里,我更像一位又特别、又亲切的大哥哥,但面对二年级的润强、润西和润翠时,我总有些不自在,甚至是别扭,因为他们和我父亲是同一个辈分的,总不成叫他们叔呀姑呀的吧。
那一年,全镇抽考二年级,这帮娃得了第三,真是皆大欢喜,可让我真正得益的,是我从复式班的教学中,朦朦胧胧产生了“超前教学”的想法,而这种教学意识,在我往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伴随左右。
我只在地方上教了一年。
学年结束时,镇教办的领导找到我,开诚布公地说:“你是愿意在镇里做还是回农场呀?”我当时很愕然。后来知道,原来是农场教育科找上门来了。几番考量后,我决定回农场工作,因为自己毕竟是农场子弟呀。
那时候,农场教师的工资还是和农场的经济效益挂钩的,虽不多,但也总还可以按时发放。我呢,就像一名狙击手,打一枪挪个窝,几乎把农场的各个小学都走了个遍。但在三分场小学的日子,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实在难忘。
三小的校长是马聚春,是我读小学时的校长,更是我的老师。再见他时他的头发已经斑白,脸上的皱纹渐深,只是一双深邃的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嘴角的微笑仍然透出自信与亲切。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也是一个对我极为看重的人。
家乡遇恩师,家乡更遇上故知。在三小,我居然还遇上自己高师的同班同桌同学!赖新这小子没多大变化,一见面就给了我一拳。我抓住他的手一看,食指和中指之间一圈黄灰色,便笑问:“你教数学吧?”他笑着点头。读书时他就是喜欢夹着香烟思考数学题,时不时吸上一口,缓缓吐出,一副把难点渐渐清除后的惬意样子。
有缘的还有庞欢先老师,因为就算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在经过了许多曲折后,我和他还是又走到了一起。
三小,坐落在半山腰,没有教学楼,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学生人数也不多。可是,这里的学生家长对老师挺和气的,学校集体很团结。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都是在校长家搭伙,每到开饭,就像一个大家庭,欢声笑语,一片和谐。
三小给了我快乐,却也给了我重重的一棒。
我那时也是教复式班——二、五年级。最初朦朦胧胧的“超前教学”那时也已经实践了两年,自以为正该大显身手。于是,我比以前更超前了,冒进了;我忽略了课本中基本的东西,无视学生的基本情况,搞起了“大跃进”。结果那年的五年级考了个全场倒数第二!
极度的失落,是因为自己从未摔过如此重的筋斗;我非常的内疚,是因为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那一阵子,我甚至对以前的成绩都产生了怀疑,怀疑起自己的选择。后来,还是马校长鼓励我,让我重拾了信心。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有一段插曲;这插曲中缠绕着的人和物,让我魂牵梦萦,每次想起,总有一股暖流从心里流过……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最受益的就是农民。一次次的政策倾斜,一次次地激起农民创业的热情,众多农民在不断的成功中不断地改善着生活,享受着生活。而农垦系统,因为政策的不到位,也因为改制的不及时,导致企业严重亏损,职工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到了九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农场已经不能按时发放教师的工资了,那时还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挂账”,就是先给老师们记着。
我就是在那时候做的逃兵。
东莞石排镇,如今被誉为“全国最牛的镇”,倒不是说它的人均GDp上升到了惊人的程度,而是因为它的教育政策开创了“石排模式”——学生的免费教育从学前班开始直至博士,长达25年。这让石排人的幸福感空前膨胀。虽然我与之相隔遥远,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快乐、自豪的心情,因为十几年前我踏入石排中心小学的大门时,就是这种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我心甘情愿地从一名公办教师变成民办教师。
那时候的石排,远没有今天的繁华,相对于莞城,它就像一边远山区;中心小学也远没有今天的气势,只有两座楼,一个运动场。但那时候的这些已经足以让我心胸开朗了。
我到石排,是一位在石排打工的亲戚介绍的。记得初次见面,我把带来的的师范毕业证、职称证书、获奖证书等等一大摞证件一股脑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校方人员认真仔细地查看,随后又听了我的即时演讲,颇为满意。我就这样留下来了,教的是四年级(1)班。
石排人讲的是本地白话,语调稍低,尾音较长,尤其特别的是,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叫法,像把“小鸟”叫做“北崽”,“不知”说成“唔逮”,把“不是这样”的意思表达为“那谁吖”,等等。本以为用普通话会好点,可学生们的普通话也好不了多少,说出来的掺杂着大量的本地语素,“形似而神不似”,有时简直比奥数题还要深奥。好几次,我说他们的话让人难以明白,他们反倒说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你说气人不?好在三两个月后,我这个学生总算是可以比较顺利地和他们交流了。
人们常说“城里人,人情薄如纸”,可在这里,我却处处感到温暖。石排毗邻东江,民风淳朴,待人真诚。一次到中心市场去买菜,坐上一辆摩的,下车后司机却怎么也不肯收我给的车钱。原来他是学校左近叶屋村的,认得我是他女儿的老师。石排人尊师重教的习俗让我记忆犹新。那次,谢健泳的文章发表在《莞城文化报》,他父母硬是要请我去“喝茶”;陈润林被《少先队员》杂志社吸收为小记者,我也因此成了他家的常客。因为做家教,我甚至和许多家长也成了朋友,“肥波”就是其中一个。“肥波”叫叶惠波,本是当地的一名教师,后来下海成了包工头,事业渐做渐大。他一家人都对我很好,他三个孩子晶女、霞女和超仔的照片我现在还保存着呢。
前年,为了工作履历的事,我又走进了石排中心小学。学校变得更大更美了,当年语文科组的曾润田组长成了曾校长,邓老师成了邓主任,但面对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当年的同事,他们热情有加,问长问短。
一个外来人,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爱护,我想或许是自己头上的教师这道光环,但回想这些年来的经历,我更有理由、也更愿意相信:因为这里是石排。
再次站在农场学校的讲台上时,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年那匹喜欢撒野狂奔、桀骜难驯的烈马,如今着实安静了许多,“回头已是百年身”。
能重新归队,我对校长夫妻俩充满了感激之情,是他们的帮助让我从民校回到公校,完成从民办教师恢复到公办教师的华丽转身。我把这感恩之心,化作了绵绵的工作动力,虽说是人到中年,可理想尤在、斗志尚存。
我曾经追求的“超前教学”此时早已成了现实,催生了大量的实验班、实验学校,而我却一改常态,走上了步步为营的路子,因为我深切体会到,脚踏实地,正是践行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和本地的地方学校比,我们校的硬件设施也不遑多让,说到美化校园,更是首屈一指。如今的农垦,简直就是起死回生:橡胶、油茶、养殖,甚至外贸,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移民政策、危房改造、医疗保障以及教育优化,无不让农场职工欢欣鼓舞。广大农垦职工走进了新时代,融进了幸福之中。彷如新生的我,带着对农场的感恩之心,继续我对多年梦想的不懈追求。可才一年多,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过去,我所在的农场有五所完全小学,教师大都是从农场职工里遴选。在十多年前农垦教育系统的第一次教育资源整合中,保留了两所,而且一小还是和中学并校管理。我们校长管理这所学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送走了好几批退休教师,这学校已经是他的家了,充满感情。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打滚,自信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用自己的经历和对农场教育的回顾来审视学校,研究学生,试图找出我们与地方学校、与城镇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差异;我分析我们教师与地方教师的学历差异、待遇差异以及工作作风的差异。我私下里大胆地向校长提建议,因为我认为校长自然是比我更有远景。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
学校的老师有超过七成的是高级职称,像我一样对校长感激涕零的大有人在,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呀。我太轻率了!回想过去,自己可真是撞了南墙还不会回头呀!朋友责备我:“你操什么心?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
我沉默了。我的沉默并不是为了爆发,我也绝不会萎靡不振,我只是默不作声地耕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期待着有收获的一天。
- 上一篇:我的妈妈
- 下一篇:如果我是六一儿童节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