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文人赏菊时_2500字
文章摘要:一年级写人作文:怎么写好自是文人赏菊时2500字作文?"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菊花,浓缩了秋天的精华,在落叶飘零时分,冲破肃杀的风霜,携一身淡雅花香而至。于是,在这个百花凋零的秋天,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萧索的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那大而纯白的美容菊,似玉雕般的腊光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翡翠般的绿菊,黄灿灿的金丝菊,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以下是韩芮写的《自是文人赏菊时》范文;
- 作者:韩芮
- 班级:小学一年级
- 字数:2500字作文
- 体裁:写人
- 段落:分13段叙写
- 更新:2021年01月03日 21时22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菊花,浓缩了秋天的精华,在落叶飘零时分,冲破肃杀的风霜,携一身淡雅花香而至。于是,在这个百花凋零的秋天,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萧索的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那大而纯白的美容菊,似玉雕般的腊光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翡翠般的绿菊,黄灿灿的金丝菊,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把菊花和文人挂钩,源于五柳先生——东晋着名文学大师陶渊明。这位被人世代尊称的"菊神"的田园诗人,爱菊爱得热烈,爱菊爱得深沉。在他笔下,菊花是众多美好精神的化身,他赞美菊花不屈不挠,故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钦佩菊花淡泊明志,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将菊之美、菊之脱俗作为人生的寄托和追求,故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不单单是文人舞文弄骚的载体,陶潜将她们作为崇高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淡泊,诗人,高风亮节、隐于田园,有什么能比这更和谐呢?不过可惜的是,陶潜爱的九华菊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不过先生的诗句犹如磐石般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以致后人读到他的诗句,自然而然地爱上菊花,并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秋季,是菊花的狂欢节,"秋菊独有傲霜骨,敢将黄花迎风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赞颂菊花的不胜枚举。为什么呢?菊花没有牡丹的富丽尊贵,没有兰花名贵难寻,却一枝独秀地成为了文化象征——菊文化,这个不腐不蠹的文化分支那么火热,和红学一样吸引人们一生一世地研究、挖掘。于我,出于单纯的喜爱,出于淡淡的文人气质,出于扬州这个菊花满地的城市。
菊花,在众多爱菊者心里有各种各样的形象,首推隐士形象。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这里面还有个小典故,据载,陶公任彭泽令时,京城有督察前来视察,按官礼,县令要整冠束带迎接。陶公早就听闻闻这个督察是个欺上压下、无恶不作的贪官,他对夫人说:"我能为五斗米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吗?"于是,他挂印弃官,回到田园,种菊自娱。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吟颂起菊花,菊花从此也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和隐士的灵性。
再推菊之忧郁伤感形象。这要提及宋代的着名女诗人——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带着万卷诗书到处躲避战乱,然而战争是无情的,炮火无眼,饱含心血和深刻记忆的书卷被烧抢,被毁坏,一个女人怎能承担?金秋的菊花就成了她抒发情思的对象,一个"瘦"字,再现了菊花的悲伤,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无尽的思念。
再道菊花的傲骨。"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讲得的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多数品种的菊花直至枯萎都守护着本体,不离不弃。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陆游赞菊:"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菊花:"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菊花志在高远、不屈不挠的气质叫人着实喜爱,横生敬意。
菊花还是花中的斗士,这也是我最喜爱的形象。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如雷贯耳,其实是出自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这位农民又为菊花加上一层神秘色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黄巢的勃勃雄心早有体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在他眼里,菊花是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咏菊表现了对于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表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于离经叛道,她的咏菊诗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写过很多咏菊诗,他的《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激进的革命观和必胜的信念。
诗人大多爱菊,菊也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和梅、兰、竹、菊都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同时,菊花还在我国十大名花中荣居第三。"黄花晚节香",菊花秀拔挺立,傲寒凌霜,"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和不屈不挠、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精神。让文人骚客怜爱不已。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离骚》里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明代沈周看到繁华冷淡,篱根尽秋中瑟瑟的菊花说:"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他愿意代替陶公照顾菊花,赞叹菊花。白居易途经杭州、洛阳、苏州看到三处菊花同色黄,于晚年不禁感叹"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元稹开门见山地咏菊:"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回忆冬季时大声吟诵:"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苏轼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爱菊方式,他笔下的菊花是"轻肌弱骨散幽葩",像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需要精心的呵护,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不只是现实中的文人爱菊,《红楼梦》中水做的儿女也爱菊。《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宝钗的《忆菊》寄托了她对宝玉的相思之苦,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潇湘妃子黛玉的《咏菊》隐含了她对自己尴尬境遇的自嘲。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宝玉的《访菊》也满含对黛玉的深切的爱。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菊花还有很多的传奇故事,宋朝时候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说是苏东坡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恰好不在,案头有一首《残菊》诗只写了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后,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而心生不悦,最终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后的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叹自己见识浅薄。
为什么文人爱菊?菊花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菊花花型丰富,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有位诗人专门描摹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但这都是外在的,肤浅的。文人特别是我国的文人与菊花惺惺相惜。他们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又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时寄情山水,隐居世外桃源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独特的傲气他们也为后世与他们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为一种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我要向白菊学习在尘世中固守清纯和高洁;向紫菊学习,不放弃色彩和浪漫;向墨菊学习,以血为墨,在独立和孤傲中坚强。赏菊时节,瘦西湖一游,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轻肌弱骨让我回味三日而味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