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文物_1500字
文章摘要:高三作文1500字:怎么写好我爱文物1500字作文?华夏的文明源头有多种说法,中心地带在哪里。至今没有被公认,在史学界仍为一个谜团。华夏是存在的历史事实,但留下的古迹甚少,发现文物不多,历史传说有限,史料记载也不完善,所以出现对华夏源头的说法不一,不能形成定论。以下是郑玉珍写的《我爱文物》范文;
- 作者:郑玉珍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15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6段叙写
- 更新:2023年11月12日 21时48分
华夏的文明源头有多种说法,中心地带在哪里?至今没有被公认,在史学界仍为一个谜团!华夏是存在的历史事实,但留下的古迹甚少,发现文物不多,历史传说有限,史料记载也不完善,所以出现对华夏源头的说法不一,不能形成定论。但近些年的研究已经显示华夏源头真谛,只要进一步研究成果,华夏源头就会大白天下。找到中华民族的根-华夏源头,等于解释中国文明史的由来,如果找到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就掀开了中国历史开端精彩的一幕……。
1987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君》一书中,开篇第一章《商汤》第二页第三段明确地写道: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区,即今天的豫北晋南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河洛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饶。依据这些有利条件,夏人较早地完成了由部落向国家的转化过程,依靠武力控制着周围的被征服部落。这些部落向夏王朝称臣、纳贡。汤所在的部落也是如此。这段话有四个概念值得探讨,①豫北晋南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是现在的济源市、沁阳市和山西南部。②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依的是太行山,傍的是济水,(夏称沇水)而不是依的邙山傍的黄河!③“河洛之间地势平坦!”指济水流域的济、沁、温、孟地带。因温县的武德镇古代称“洛”,“河”指济水,并非指现在的伊水和洛阳!④依据这些有利的条件,夏人较早地完成了由部落转向国家的转化过程……。由此说明夏朝已是国家,脱离原始公社制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夏朝是形成中国最早的国家。中国、中华、中原、华夏的称谓都源自夏朝。
华夏源头在济源及周边的晋南、沁阳等地,还在商灭夏征战中亦可佐证。《中国历代名君》第六页说:“在商人的强大攻势下,夏王朝在东方的屏障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山东范县)、昆吾(今河南滑县东)都先后被征服了,夏王朝暴露在商部落及其联盟的面前......。”“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商汤率领大军向夏王桀发起了总攻,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展开了决战。随后又挥师西上,进至夏王朝的腹心地区。”“挥师西上”是由平地向山区进发的描述,不正是往济源、晋南、沁阳的山区吗?如果是洛阳一带,那就叫南下了。商灭夏后,在济源、沁阳一带留下的汤帝庙最多(28处),说明商迁都有夏之墟。”
华夏源头所指济源及周边地区,并非《中国历代名君》一家之言。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一章103页说,夏少康子帝杼北渡黄河,都原(河南济源县)......由此说明现在济源市火车站一带就有夏代遗址和古原城。现在还有一道古城墙,是商周时留下的原城城墙遗址。东周时期留下的“伐原示信”故事,是以证明原城的存在。故事说,东周(都城洛邑)时周襄王不敌狄国,要求各诸侯国保护京城洛邑(今洛阳),晋文公首当其冲打败狄国。为奖励晋文公,周襄王把京畿的阳襄(今济源市轵城一带)和原城(今济源市西北)赐给他。晋文公进驻原城,遭到抵抗,晋文公采取不打而劝归顺的办法,信服了的原城居民归顺了晋文公。这说明晋文公尊重原城的居民是因为夏朝的后裔。
揭开华夏源头的神秘面纱,让史学界为之震惊的是一位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做出了大发现,在新闻界一炮打响。1992年5月19日,新华社电稿给史学界播出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河南省济源市农民冯维盛20年来潜心研究夏都城获得突破性成果。冯维盛在长期艰辛的研究中,发现夏朝与夏前5个都城中,除阳门王都城在沁阳紫陵镇外,其余的禹都阳城,夏斟寻城、夏斟灌城,少康中兴城都在今济源市境内。同时,冯维盛还分别在济源和沁阳找到了夏代少康陵和东陵。在济源境内还发现了夏代的盘古、三皇、济渎等祭祀地。”
冯维盛的研究发现济源市是夏朝的腹心地区。还发现济源市玉阳山地区的夏神庙姬沟村是夏朝开国君主黄帝的出生地,这里有真正的黄帝陵墓!所谓陕西的黄帝陵和新郑黄帝出生地,那都是尊崇黄帝的象征性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黄帝时期活动范围不可能那么大,主要活动区域在济水流域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南部。冯维盛还发现夏朝的经历年代为千余年,而不是夏启后的四百多年。有十条据证,其中《史记》上有“夏多殷”的句证,殷朝历经五六百年。“夏”既然多“殷”,那就是千年以上。有人误认为“夏启”为夏的开端,正好把夏朝黄帝、唐、尧、虞、舜和禹的鼎盛时期丢弃了600多年。黄帝是夏朝的开国元首!启至桀是夏的没落时期。他还断言:大禹治水,既不是治黄河,也不是治济水,而是治克井镇原昌村(当时是夏第二都城)附近的季节河。当时既没黄河可治,济水(古沇水)流水平稳,因水涝多山洪瀑发,经常骚扰京都臣民生活不安。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极低,不可能治理黄河。后人在黄河流域建禹王台、禹王庙,甚至起地名称谓,那只是模拟历史,尊崇禹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