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中的回味_1500字
文章摘要:回味作文1500字:怎么写好青竹中的回味1500字作文?一阵阵糯米的清香回荡四方,一节节碧翠的青竹在脑中若隐若现。它,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它,更是一个不朽的美食。掀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悄然发现,它们并不是什么奇珍异宝,山珍海味,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竹筒,里面一团糯米团绕,芬芳四溅,让我陶醉,让我沉浸在那青竹的回味之中。以下是唐菲癔写的《青竹中的回味》范文;
- 作者:唐菲癔
- 班级:初中初三
- 字数:15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16段叙写
- 更新:2024年12月03日 18时21分
一阵阵糯米的清香回荡四方,一节节碧翠的青竹在脑中若隐若现。它,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它,更是一个不朽的美食。掀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悄然发现,它们并不是什么奇珍异宝,山珍海味,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竹筒,里面一团糯米团绕,芬芳四溅,让我陶醉,让我沉浸在那青竹的回味之中。
在两千多年前,当屈原悲愤投江之时,这个美食就悄悄产生了。相传,在春秋时,楚国有个名叫屈原的大臣,因遭谗言而被流放,心灰意冷的他投江自尽。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百姓们为祭奠这位爱国之人,将糯米所制成的食物投入江中以表纪念,久而久之,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名叫“粽子”的传统风味食品。
经历千年沧桑,这小小的粽子也演变了五花八门的种类。而我,却对其中的“竹筒粽子”情有独钟。
“竹筒粽子”,这个名字,不禁让我们有些匪夷所思:粽子,不是用叶子来把它们包裹的吗?这“竹筒”又和这粽子有几分关联呢?其实呀!这竹筒粽子也是粽子家族中的一员。而它却与其他兄弟姐妹不同,穿上了一幅坚实的“竹筒盔甲”。因此,这小小的粽子全身都变成了椭圆形,小巧玲珑。
一个碧翠的新鲜竹子,聪慧的人们利用它空调的内部,别出心裁地把它当做了一个储存库。而在这个大仓库中,有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糯米和一颗颗让人垂涎三尺的润甜红枣和那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堆集满了整个仓库,不留一丝痕迹与空隙,让“货品”们与“墙壁”相互依偎。
首先将这把把香米、颗颗蜜枣与繁多杂粮准备好,并在清水中清洗干净,这个美幻绝伦的大餐就已经出现了雏形。接下来,将它们紧紧地注满竹筒,再让柔润的水珠侵入,并在它们均匀的到达竹筒内的角角落落,水珠儿若朦胧小雨,细润无声,却留下片片芬泽。
轻轻地嗅着那悠然传来的竹的清香与那糯米的甜柔,又有谁情不自禁的陶醉于此呢?细细观察,只见竹筒之中的香米们如那朗朗天空中的点点繁星,独自闪烁,称着那静寂的天空,映出那夺目的光彩。
拿起竹筒旁的木盖,将它放在了竹筒的一端,堵住了那丝丝滑落的糯米。猛然看去,悄然发现原来,这竹筒的两端各不相同,一端是封死的,而另一端却是木盖,在木盖的中点,有一个不大的小孔,同样也是一个独秒的机关。
将粽子包裹完毕之后,再烧上一锅清水,直至它们沸腾为止。而此时,水已经是滚烫了,将清新的鲜竹筒丢人锅中,宛如一个个无价之宝渐渐沉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底部。侧耳倾听,那竹筒翻腾的声音不绝于耳,却每一声都会猛烈地敲击着品尝者的心。急切地盼望着那香甜润口的竹筒粽,仿佛一首绵缠不绝的古筝,曲久久索绕在我那心头,不肯离去。
渐渐地,声音落去了,像奔波了一天的大海落潮了一样。锅里没有了“哗哗啦啦”的声响,仅仅留下炉火旺盛所燃的声响。掀开锅盖,你会惊奇地发现,刚刚翠色的竹筒,此时变得更加清脆,仿佛指掂既碎一般。可谓:“清水出芙蓉”。那天然的竹节不需要任何雕琢,不需要丝毫装点,可那片片绿色就早已回荡脑中。
拿出一根筷子,穿过那一个绝妙的小孔中,另一头就从已经凝固的糯米中穿过。在竹筒的另一端,再用小木锤轻轻一敲,那完美无缺的粽子顺着空气,自天而降,稳稳地躺在了我们大家的餐桌上的盘中。此时此刻,一个绝无仅有的风味小吃,诞生了。
曾经,我也有幸一睹这竹筒粽子的芳容,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
热腾腾的竹筒从弥漫烟雾的锅中取出,包上袋子,一个香喷喷的粽子出炉。将它们轻轻放入口中,咬一口,慢慢地含在口中,之前对美食的憧憬一下子定格于此。首先,先尝到的是那甜美之感,原来,出锅的粽子上撒有一层白糖,这样恰到好处,使粽子香而不油,甜儿不腻。
紧接着,一缕缕粘稠之意不断回荡在口中,牙齿被那黏黏的粽子所粘,仿佛是内心的灵魂来告诉自己慢慢含在嘴里,不要让那余香还未消去就渐渐离去。一口、两口,三口,不觉不晓,那粽子转眼间竟不知还剩下几分,只知道,那丝丝甜柔还余尽在口。
咽下最后一口糯米粽,顷时,那清香漫及了全身。余香,还久久回荡在口中,而那诱人之气,却早已注满了心灵,满天彻地,到处都是那清香。是那青竹之香,久久响彻云霄。
啊!那古老的文明还有此般韵味;啊!那小小粽子竟也有如此感叹。可是,这又为何?久久沉思,恍然大悟:啊!就是那历史文化风俗之风弥漫了大地,那数不胜数的美味侵入了人们心中。我独爱之物——竹筒粽子,它不既那山珍海味,也不既那奢华的珍品,也仅仅是那风中清香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不及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