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捉刀”典故

文章摘要:“捉我想:我再也吻不上秋影影幢幢的脸,婆娑妩媚的身缎!“捉刀下一次的相遇,终成孤独。“捉刀”当时我实在的心情就是:茶如人参一样滋补身体,茶园如人参园一样能挣大钱。“捉刀”典秋的悲凉谁又能去抗拒?“捉刀”典故习惯午后喝一杯,随着那些略带温度的液体,顺着喉咙,缓缓流入心房,通过食管进入胃,让我体会着这份只属于她的温度,证明我还活着。

“捉刀”典故

今天讲个典故,讲这个典故之前说则小故事。现在很多领导都是秘书写讲稿,开会前也不把讲稿给看一遍,临时读。有时候就会闹笑话。说有位领导,每次都让秘书准备好讲稿。这天,领导在念稿,稿子里有毛主席的一句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秘书写的"翻"不清楚,所以领导念到这里就停住了,多次重复"四海、四海",秘书一旁,就提示说:"翻。"领导以为秘书叫他把稿子翻到下一页,就"哗——"翻了一页。秘书见了,又叫:"翻!"领导听了,把稿子"哗——"又翻了一页。秘书赶紧又喊:"翻——!"领导回过头:"还翻?后面没有了!"此话一出,台下的参会者笑声一片。

我们现在,一般管代别人做文章或顶替人做事,叫做"捉刀";写文章或做事的人,就叫"捉到人"。故事中的那位秘书就是代领导捉刀的捉刀人。"捉刀",其实是个典故,源出《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魏武帝曹操,大家都知道是谁。他那时候是大汉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要接见匈奴的大使。这是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俗话说:"外交无小事。"可是"自以形陋",觉得自己长得太砢碜,"不足雄远国",不能镇住外国人。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姿貌短小",估计就是个儿不高,现在所说的"三等残废",所以曹操对自己的体形有些自卑。于是: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古代不像现在,没照片、没电视,不见着活人,那就走对面也不认识。所以,估计匈奴之前也没有见过曹操长什么模样。所以曹操就用崔季珪来做替身。崔季珪,叫崔琰,字季珪,《魏志》说他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这个崔琰是长得一副好皮囊,声音也好,放在现在,那都是主持人、新闻发言人的料儿。曹操看中他"甚有威重"这一点,就让他坐在中间的座位上,这里的"床"可不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只用于睡觉的床,《说文》定义是:"安身之坐也。"在白天主要是用来坐的,"古闲居坐于床,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这里还有一点要说一下,"捉刀"是什么样子呢?"捉"字,现在人不好理解,其实古代"捉"字与现在的意思有很大区别,《说文》说:"捉,搤也。"《广雅》说:"捉,持也。"一个意思,都是是握的意思。古代说捉拿、擒拿、追捕,一般用"捕"、"逮",这两字又有区别:人在捉拿称"逮",人逃亡而追拿称"捕";而且在古汉语中,"逮"一般只用于逮人,而"捕"则既可以是人、也可是动物。现在常用"捉"字的"捉拿、擒拿、追捕"则是起源于唐朝中前期,像杜甫《石壕吏》里面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捉"字就是。所以曹操的"捉刀"就是握着刀的意思。然后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看来曹操是挺不自信的,用崔琰代替自己,到底还是不放心,就派了个间谍去探探口风、问问感受:"咱们家魏王怎么样?帅吧?"匈奴人怎么说呢?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看来这个匈奴使节挺识货的,就说:那个假冒的魏王虽然"雅望非常",可是也就仅仅是有雅望而已;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站在座位旁边握刀的侍从,气度恢弘、气势逼人,有"君临天下"的气概,是个"英雄"。看来这一个人的气质,真不好掩饰。于是,这个曹某人的西洋镜被戳穿了。为了不把这件糗事给传出去,于是魏武帝"追杀此使"。

编辑:沈茗筠   查看:8164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https://m.98zw.com/zwsc/7609.html

相关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