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生活作文4500字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 > 4500字作文 > 正文

如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当中_4500字

文章摘要:课余生活作文4500字:怎么写好如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当中4500字作文?当今世界正处于高科技、高速度运转、高效率地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土地居世界前位,人口居世界前位的大国,要想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不败,就只有具有多种技能技巧集于一身的全新社会主义公民共同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的。以下是曾望达写的《如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当中》范文;

  • 作者:曾望达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45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23段叙写
  • 更新:2021年02月28日 15时45分

当今世界正处于高科技、高速度运转、高效率地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土地居世界前位,人口居世界前位的大国,要想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不败,就只有具有多种技能技巧集于一身的全新社会主义公民共同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除了不断地增加国民经济,提高人们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更是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拥有高尚情操、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新公民。一个人是否能够拥有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都是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就而成的。

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使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贯穿于教育当中,并紧密结合起来,是当今乃至未来教育的特征,而重视学生心理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终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养,是我校思想教育的目标和重点。而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就明确地指出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基本的师德,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是社会对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了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能力。”我们认为,学校是培养和塑造这些人才的摇篮,学校必须紧紧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

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科学精神。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了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才能上好这样的课程。教材中的各个目标,有的主要是让儿童通过体验性学习,以培养其信念与情感而主要不是认知;有的需要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主要是操作性学习,主要想激发儿童探索热情,让儿童积累探索的经验,通过学习获得探索的方法。这些不同性质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应。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由于受学科性质的制约,原大纲是以树立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来设置,教育学生以故事为载体,以正面教育为基本方式,过分强调品德教育的认知要求,过分地关注教材,而忽视了低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不是从划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教学内容。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21世纪的现代社会非常注重合作和交流,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和交往意识很差。所以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尽快地让他们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小学一年级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创造创新能力

如:《上学去》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

当孩子在学习上、集体活动中、课外活动中所取得的一丁点儿成绩,作为品德与生活老师应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真诚的语言适当给孩子以表扬、鼓励,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参与这种活动,像这样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俯下身子来,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求知

过去上思想品德课以“灌输”为主,把学生当成“木偶”,当成“教”的对象。叶澜教授强调“只有关注学生潜在性、才会去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氛,需要给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人生的直接生长提供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需要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例如:教学《亲亲大自然》一课,课前我与学生共同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首先由我用大量的调查资料、数据及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当前环境污染现象及危害的严重性,让学生为之震惊,知道地球在哭泣。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自己身边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例:白色污染、垃圾不投放在指定地点、烟囱冒烟、污水排放......在交流声讨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想为环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敢想、敢说、敢问。新的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改变原思想品德课僵化呆板封闭的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追求知识的主动还给学生。

三、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的义务、享用生活的权利

孩子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同样拥有他们所应尽的生活义务,现时也拥有他们应该享有生活的权利来体现生活的价值在学校我们应引导孩子逐步感受学校生活是有一定规则的,而且是每个人都必须尽力做到的义务,例如:出操、上课、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等。在活动中应该守秩序、讲文明。在班级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是爱护班级荣誉的行为。同伴之间有困难和问题,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在家庭应启发学生知道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的心血,我们正在长大,要学着为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培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学会感激。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建设、热爱家乡,引导他们初步建立生态意识,在行为上注意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护花草、树木、植物,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只有在他们充分尽到他们所应尽的生活义务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尽情享受到生活的权利,体味生活中美好的滋味。

针对以上几点,我觉得应该在教学方面应该要做到:

一、 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例如教学《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我的家”作品展,学生把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或自己画的家庭成员或物品听图画等举办了小展览。每个同学都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人、和自己家里的趣事、并让学生们各自讲一讲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关爱自已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们充分地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养成了学会了关心父母,爱护尊敬长辈的好品德。

二、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在“想个好办法,留住大自然的美”这一课中,主题目标体验发现大自然中的乐趣,认识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初步认识种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秋游时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以及秋天色彩观察秋天的果实等等,让他们置身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当中活动,并用自己的方式留住大自然的美,起到宣传爱护美丽的大自然的作用。教师只有有效地安排组织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生活。

三、只有通过强化体验活动的方式,才能得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在参与 “我爱学校”活动,在欣赏校园风貌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热爱学校之情。初步熟悉学校的环境,学习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通过“认识好朋友”、“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起”等活动,让孩子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学校里能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下课、高高兴回家,能融入到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去,并勇跃地尝试和大家在一起集体生活的乐趣。通过学习《好好走路》、《平安回家》等学校里宣传安全活动,让孩子知道上、下楼梯慢慢走、靠右走;不从高处往下跳、不拿尖利的东西、不跟陌生人回家;放学后,不在路上逗留,能准时回家,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及交通安全保护意识。教育中应尽力克服过去的思想品德课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德育养成体系的弊端。从儿童最贴近的寻常的生活常规入手,以联系儿童生活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正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因而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我们应该构建起这样的认识,德育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只有从衣食住行、玩与乐开始帮助儿童通过自己劳动创造新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孩子作为“人”的品质素养!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专用书

查看:63160   时间:2021-2-28 15:45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
https://m.98zw.com/4500zizuowen/1162383.html

作者:高中高三学生(6)班 曾望达

相关4500字作文

大家正在看的作文: